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右艺分子

《米芾尺牍书法艺术研究》的论著/作者不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9: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七、《元日帖》
(一)釋文:
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懷可知。展《文皇大令》閱,不及他書。臨寫數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氣焰懾人也。有暇作譜,發一笑於事外。新歲勿招口業,佳。別有何得?泗戎東下未?已有書至彼,俟之。
(二)簡介:
1. 此帖無受函者姓名,不知付予何人。
2. 大意是指在元旦之時,向友人透露自己展玩《文皇大令》,《文皇大令》見於米芾《書史》,即指唐太宗《唐文皇手詔》。米芾不只展玩,並臨寫數本不成,因為高超的真跡就在眼前,氣焰懾人,令他不敢下筆。米芾於元旦日猶不輟臨帖,其精勤於此可見。
3. 此帖當作於漣水,不是元符元年即二年,所懷者京師友人也。此人想言多生事,故以「新歲勿招口業」戒之。
(三)評論:
1. 明都穆跋:「翁此卷嘗入紹興祕府,後有其子元暉題識,蓋海嶽平生得意書也。其中有登海岱樓詩一首,下小字注云:『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夫海嶽書,可謂入晉人之室,而其自言乃爾,後之作字者當何如耶?」
2.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筆法與海嶽諸帖小異,有天真爛漫之趣。」
3. 清吳升《大觀錄》:「筆勢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而飛揚跌宕,亦時時間出。」
4. 清《壬寅銷夏錄》:「此冊清雄絕俗,超妙入神,非後人摹寫所能到。」
(四)藝術賞析:
1. 《草書四帖》之一。
2. 朱仁夫認為此帖與《論書帖》是米芾的代表作,又是米芾藝術風格的又一個層次:古雅脫俗,意趣天成[13]。日人中田勇次郎云:「書法倣王羲之草體,超越通常的王字,而更得晉人高致之風度。」[14]曹寶麟亦云:「漣水諸草,以此本最佳,以《中秋》最劣」[15]均可見《元日帖》確是米芾草書中的佳作。
3. 此帖字字多不相連,唯有一些字與字之間以末筆相連,如:「向吾友」、「不及」、「本不」;另有一些以游絲線相蓮,如:「懷可」、「在前」、「何得」。字字筆滋精靈,若行若藏,首尾相接,左右呼應,實是「意到筆不到的」。
4. 筆意極盡變化,擫拓相間,圓中蘊方,蒼潤互補。看似灑脫不拘,實則結體自由不散亂,形成一種率真平易的獨特書風。觀後有不枯、不俗、不媚、不弱的美感。李之儀評曰:「元章書回旋曲折,氣古而韻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9: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七、《元日帖》
(一)釋文:
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懷可知。展《文皇大令》閱,不及他書。臨寫數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氣焰懾人也。有暇作譜,發一笑於事外。新歲勿招口業,佳。別有何得?泗戎東下未?已有書至彼,俟之。
(二)簡介:
1. 此帖無受函者姓名,不知付予何人。
2. 大意是指在元旦之時,向友人透露自己展玩《文皇大令》,《文皇大令》見於米芾《書史》,即指唐太宗《唐文皇手詔》。米芾不只展玩,並臨寫數本不成,因為高超的真跡就在眼前,氣焰懾人,令他不敢下筆。米芾於元旦日猶不輟臨帖,其精勤於此可見。
3. 此帖當作於漣水,不是元符元年即二年,所懷者京師友人也。此人想言多生事,故以「新歲勿招口業」戒之。
(三)評論:
1. 明都穆跋:「翁此卷嘗入紹興祕府,後有其子元暉題識,蓋海嶽平生得意書也。其中有登海岱樓詩一首,下小字注云:『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夫海嶽書,可謂入晉人之室,而其自言乃爾,後之作字者當何如耶?」
2.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筆法與海嶽諸帖小異,有天真爛漫之趣。」
3. 清吳升《大觀錄》:「筆勢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而飛揚跌宕,亦時時間出。」
4. 清《壬寅銷夏錄》:「此冊清雄絕俗,超妙入神,非後人摹寫所能到。」
(四)藝術賞析:
1. 《草書四帖》之一。
2. 朱仁夫認為此帖與《論書帖》是米芾的代表作,又是米芾藝術風格的又一個層次:古雅脫俗,意趣天成[13]。日人中田勇次郎云:「書法倣王羲之草體,超越通常的王字,而更得晉人高致之風度。」[14]曹寶麟亦云:「漣水諸草,以此本最佳,以《中秋》最劣」[15]均可見《元日帖》確是米芾草書中的佳作。
3. 此帖字字多不相連,唯有一些字與字之間以末筆相連,如:「向吾友」、「不及」、「本不」;另有一些以游絲線相蓮,如:「懷可」、「在前」、「何得」。字字筆滋精靈,若行若藏,首尾相接,左右呼應,實是「意到筆不到的」。
4. 筆意極盡變化,擫拓相間,圓中蘊方,蒼潤互補。看似灑脫不拘,實則結體自由不散亂,形成一種率真平易的獨特書風。觀後有不枯、不俗、不媚、不弱的美感。李之儀評曰:「元章書回旋曲折,氣古而韻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9: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八、《葛德忱帖》(《道味帖》)(《致葛君德忱閣下尺牘》)(《五月四日帖》)
(一)釋文:
          五月四日,芾啟:蒙書為尉(通慰),審道味清適。漣,陋邦也,林君必能言之。他至此見,未有所止,蹄涔不能容吞舟。閩氏泛海,客遊甚眾,求門館者常十輩,寺院下滿,林亦在寺也。萊去海出陸有十程,已貽書應求,倘能具事,力至海乃可,此一舟至海三日爾。禦寇所居,國不足,豈賢者欲去之兆乎?呵呵!甘貧樂淡,乃士常事,一動未可知,宜審決去就也。便中奉狀。芾頓首。葛君德忱閣下。
(二)簡介:
1. 此帖為致葛德忱書札。
2. 葛德忱疑即葛蘩,名字相發之義本《詩經‧召南‧采蘩》序毛傳。乃葛蘊、葛藻長兄。周密《雲煙過眼錄》卷上王子才所藏雪竇和尚詩後,有「襄陽米芾」與「鶴林居士葛蘩」題跋。

葛蘩,號鶴林居士,丹徒人,良嗣長子。崇寧間官臨潁主簿,累遷鎮江守[16]。

3. 此時德忱恐在潤州,欲求萊州職事,故米芾告以路程行法也。
4. 「林君」當指林希,子中福州人,乃稱「閩士」。林氏罷樞密,於元符元年四月出守亳州,同年九月換杭州,疑於其時特訪漣水矣。

林希,字子中,福州福清人,概子。嘉祐二年進士,神宗朝同知太常禮院,遣使高麗,希聞命,懼形於色。神宗恕,責監杭州樓店務。紹聖初知成都府,道闕下,章惇留為中書舍人,修神宗實錄。時方推明紹述,盡黜元祐群臣,希皆密預其議,自司馬光、呂公著、呂大防、劉摯等數十人之制,皆希為之,極其醜詆,讀者憤歎。徽宗時卒,年六十七,謚文節,追贈資政殿學士。有兩朝寶訓二十一卷[17]。

5. 《列子‧天瑞》:「子列子居鄭圃,人無識者……國不足,將嫁(往)於衛。」「禦寇」二句,即用此典。
6. 此帖作於元符二年五月四日,離秩滿[18]不足一月,故有「欲去」之語。
7. 米芾於漣水軍任上,曾遭遇旱災之後,又逢水災之情況,當地田畝俱被淹沒,許多通湖港道,初為防旱救田,而填土塞斷。然水災之後,地主毫姓只顧一己私利,仍不疏放,以致地勢低窪之區,積潦難洩,為患頗大。米芾於致上司或同儕之信函中,特將在外實地所見表出,心中甚為不平[19]。這是米芾「欲去」的外在之因,漣水環境險惡,旱災水災連連。
8. 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雖然「至官下則率直不苟」,但平生嗜好只在江封山月,及石硯書畫,加以疏狂成性,故為官日久,難免故態復萌。墓誌銘對此並不加隱諱,謂「時亦越法縱舍,有足大者」。此實記實之言。在漣水軍任上,米芾即曾因「好石廢事」,招致上司不滿[20],可能因此去職,在任僅二年。
(三)藝術賞析:
1. 此為米芾著名的《草書九帖》之一,又是其晚年成熟書風的代表作之一。
2. 此帖自始至終,氣韻十分流暢,下筆如飛,痛快淋漓,毫無顧忌,點畫之際,妙趣橫生。粗看,「全不縛律」,左傾右倒,形骸放浪。仔細賞讀,卻又欹正相生,字字隨著章法氣勢變化,用筆狂放而不失檢點,提按頓挫絲絲入扣,上下精神,相與流通,有著強烈的節奏感,與其作品比較,此帖頗具魏晉風韻,筆法圓轉含蓄韻藉,有篆籀氣。節奏也較平和,神閑氣定,故能隨意佈勢,妙得自然。
3. 此帖乃米芾佳作之一,雖然第八行至第十五行之間有的字略小,但大體上看來,不論是字形結構、映帶關係、飽厚度或整體感來看,都是一篇難得的好作品。單字方面,這帖有一些重複字出現,端看米芾怎麼作變化:
(1)林:「林」君和滿「林」。前者看似慵懶,書寫時漫不經意,最後一長點和君的首筆承接,筆勢較鋪張;後者把比豎起來寫,多用藏鋒,末一長點沒有露鋒,整個字看似挺勁,其實過拘謹了。
(2)寺:「寺」院和在「寺」。前者的「寺」較硬挺,第二個橫畫和第三個橫畫接連時,用下鉤承接,使得字的鋒利感提升,最末點連在豎鉤上,使人把視覺焦點落在此處;後者的「寺」字,筆畫厚重飽滿,但並不會軟而無力,和前者相較,後者的筆畫緊縮在一塊兒,若非變化之需,寺字最好不要如此書寫,因為會讓字透不過氣來。
(3)海:泛「海」、去「海」、至「海」和「海」蝗。四個「海」字因位置不同,各有其姿態。第一個「海」上寬下緊,右邊的「每」往左下傾,上輕下重,四個「海」字中只有此字有露出豎鉤,整個「海」字成一個倒三角形;第二個「海」字,右邊的「每」稍微向上提,也是上輕下重,不過這個字可以看作一般的行楷,因為沒有姿態上的大變化;第三個「海」字稍小,筆畫粗而提按不明顯,呈現一個圓圓的體態,水字邊和「每」的下半部有些模糊,但此字的墨韻尚佳;第四個「海」字,略帶正方形,此字有一個特點,即「海」中間的橫畫粗曠的向右帶開,這樣的力道用在小行草上是罕見的。
(4)求:「求」門館和應「求」。此二字沒有很大的差別,唯有豎鉤部分前者在鉤的地方先輕提下頓再往上鉤。
(5)能:必「能」、「能」容和儻「能」。第一個「能」字和第二個「能」自左半部的結構差不多,右半邊有些不同,第一個「能」字較緊縮,第二個「能」字向下伸展,一豎帶下後往下接時,線條皆是圓勁的,沒有折角,第一個「能」字有折角;第三個「能」字不若前兩字精采,粗細較一致,看似平淡。
(6)舟:吞「舟」和此一「舟」。這兩字截然不同的寫法,前者細挺的線條,加上豎鉤時狠狠往上銳利一鉤,橫畫也以粗筆帶過,成為字的重心所在;後者小而圓,中間的短撇靠右,橫畫順勢帶開,感覺到這個字重映帶相接,前者重體態。
(7)也:陋邦「也」、在寺「也」和就「也」。第一個「也」字圓軟,向勢的筆畫居多;第二個也的首筆,鉤進來時不是一筆成形,先往下再往內,停頓後使鉤的力量更強勁;第三個「也」字較第一二個誇大,鉤向內縮,最末筆向上延伸,以余觀點,第二字最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9: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九、《吾友帖》
(一)釋文:
吾友何(「必」點去)不易草體?想便到古人也。蓋其體已近古,但少為蔡君謨腳手爾!餘無可道也,以稍用意。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頓長,愛其有偏倒之勢,出二王外也。又無索靖真跡,看齊下筆處。《月儀》不能佳,恐他人為之,只唐人爾,無晉人古氣。

索靖,魏‧景初三年─晉‧太安二年(239-303)。字幼安,後漢張芝(伯英)姊孫。甘肅敦140.113.216.75煌五龍」之一。博通經史,與潘岳、顧榮等同僚而為人尊敬。晉惠帝初年,皇后賈氏握政權,專橫至極,豫見戰亂徵兆,逸事有。渠指洛陽宮殿門前所立銅駝(青銅製駱駝)謂:「君可於其中窺見薔薇」,永康元年(300)趙王倫亂起,以左衛將軍,討伐趙之羽翼孫秀有功,加散騎常侍,太安二年(303)迎討河間王顒安之亂受傷而卒,年六十五歲,贈太常及司徒之官,賜謚莊。善八分、章草。《晉書》稱其「草書與尚書令魏瓘為絕世名手,武帝寶愛之」,梁庾肩吾書品以次,與皇象共列上品,草書外,毋丘興碑傳即出諸他的手筆,與後和蔡邕石經比,並不遜色。據此以觀,似亦長於隸書。有書論《草書狀》傳世,另有五行三統正驗論等著作,今皆不傳。《晉書》卷六十有傳[21]。

(二)簡介:
1. 此帖為致薛紹彭或劉涇書札,無確實記載。推此二人乃以二人致漣水詩信甚多之故。

劉涇,字巨濟,一字濟震,號前溪,簡州安陽人。熙寧六年進士,王安石薦其才,為經義所檢討。元符末官至職方郎中。善作林石槎竹,作文務為奇詭語,好進取,常為人排斥,屢躓不伸。卒年五十八。有前溪集五卷,不傳[22]。

2. 「大年」是宗室趙令穰字。《千文》不見《寶章待訪錄》與《書史》,想為智永所作。

趙令穰,字大年,從摯孫。仕至崇信節度觀察留後,因端午節進所畫扇,為哲宗賞稱。雅有美才高行,遊心瀚墨,尤工草書。卒諡恭敏,追封榮國公[23]。

3. 評《月儀》數語,真具慧眼,每詡「閱書一世」,畢竟不為耳食也。

月儀,即書儀,為書翰文範之一種。分十二月,以每月之時間問候。月儀最古者,梁昭明太子(蕭統)作,所傳之文,載昭明太子集。蕭統,五世紀人,如以此月儀章為索靖筆跡,就更早了。現所傳者為正月至十二月中九個月份(四至六月缺),每月分三段。合計十八段。宋董逌購得十一章,刻入續帖。如以一月一章計,則殘缺者較今日為少。董氏引唐李嗣真語謂:「索靖有月儀三章」,或許是原有三章,細分之者。故疑為唐人臨寫[24]。

4. 安岐《墨緣彙觀錄》云:「吾友何不易草體,想便到古人也。原本何字下必字點去,不字旁注。」
5. 文中所提「出二王外」、「晉人古氣」,都可以看出米芾的書法藝術目標,即超越傳統王字,而追求晉人純古的風韻。
6. 米芾在漣水軍任上,除古帖題跋增多,顯示其與古書帖之密切親近外,其與書畫好友之書信往返,也甚頻繁,此點暗示其對古書畫興趣日增,收藏日富。墓誌銘謂米芾:「平生與游多天下士,蜀劉涇、長安薛紹彭,好奇尚古,相與為忘形交。風神蕭散,是其一流人也。」[25]
7. 劉涇、薛紹彭與米芾均不惜巨資收購書畫,每有收穫,輒馳函相報,或互為品鑑,或以詩文相唱和。彼此之間也常交換書畫,情好甚篤,如同兄弟,世稱「米薛劉」[26]。
8. 米芾在漣水任上,曾寄詩薛紹彭評騭前代書家認為「歐(歐陽詢)怪褚(遂良)妍不自持」、「公權醜怪惡札祖」[27],進退古今,意氣毫發。當劉涇購得「梁武像」,報知米芾時,米芾以詩奉答,除告以鑑賞之道外,並深以「本當第一品天下,卻緣顧筆在漣漪」為嘆[28]!薛紹彭獲「錢氏子敬帖」、劉涇得唐絹本蘭亭序時,亦均曾以詩相酬[29]。
(三)藝術賞析:
1. 草書四帖之一。
2. 《元日帖》、《吾友帖》之書風大體相似,可能是同一時期寫的。余舉出幾個例子來觀看,如:「吾友」二字,前帖寫的較開張,後者的「吾」字向下縮,「友」字向右下傾,那筆用長點來表示,綜合來說,姿態不同,但是用筆方式沒有多大的差別;《元日帖》的人「也」與《吾友帖》的二王外「也」,也是字體不同,但是用筆略同。
3. 前面所論而言,後人對米芾的草書,多半持正面的反應,但是曹寶麟對此有不同的見解。早歲《相從》、《盛製》、《亂道》諸帖中夾雜的草體,看來尚未脫周越、蘇舜欽二人的窠臼,不古不今,格調不高。自從元祐二年看到李瑋所藏晉賢十四帖,震動之餘才決計歸依晉人了。這段他確實對草書迷戀了一陣,但除了《好事家帖》、《武帝書帖》、《張顛帖》等幾篇相對集中的草書外,很長時間便失去了繼響。元符元年從蘇激處買到晉賢十三帖,受到刺激,因而他在漣水又對草書重燃了熱情。但漣水所作用筆尖薄,比之十年前更是每況愈下了。應該說,米芾小草水準不高的根本原因,還不是功力的欠缺,而恰是取法的狹隘。他受蘇軾的影響,對旭素創新持否定態度,所以他不屑從晉人以外的作品中去汲取營養。在晉草的光焰下,他只覺氣懾自卑,因而只有在他草帖中我們才見到一派悲觀的情緒[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9: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陳覽帖》(《書尺牘〈七〉》)
(一)釋文:
          昨日陳攬戢戢之勝,鹿得鹿宜,俟之。已約束後生同人,莫不用煩他人也。軫之只如平生。十官如到部,未緣面見,欲罄紳區區也。芾頓首再拜。
(二)簡介:
1. 此帖所云無一事可考,只知此帖之筆意與《參政帖》近似,當是同一時期之作。
2. 《陳攬帖》,《墨緣彙觀》、《式古堂書畫彙考》作《陳攬帖》,《故宮法書》作《書尺牘〈七〉》。
(三)藝術賞析:
1. 此帖與《參政帖》之風格略同,用筆圓潤,無劍拔弩張之勢,大概是米芾晚期之作。
2. 就字的造型來看,「之」字《參政帖》有一,即邳公「之」後;《陳攬帖》有三,及戢戢「之」勝、俟「之」、軫「之」。不論筆或筆劃粗細的變化,幾乎雷同;唯後帖的三個「之」字沒有變化,乃美中不足之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9: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通判帖》
(一)釋文:
芾頓首再拜。通判朝請明公閣下。比者大旆行邑,獲望顏色,許立下風,用是寒蹤,知所依託。稍睽侍右,詹(通瞻)系實深。尋承徑之鹽城,比之以還治府,謹奉狀陳請謝芘,不備。下邑令米芾頓首再拜。通判朝請明公閣下。
(二)簡介:
1. 此為米芾在漣水時與楚州通狀門狀。
2. 鹽城縣亦為楚州屬邑也。通判乃知州之副,「入則貳政,出則按縣」(《宋史‧職官七》),此帖即通判先按漣水復巡鹽城之實。
(三)藝術賞析:
1. 此帖近於小楷之作,比起之前的《參政帖》及《陳攬帖》,又更恬靜。這樣的小行書,其書風是界於行書(如《葛德忱帖》)和行楷(《太師行寄王太史彥舟帖》)之間,其筆劃粗細變換十分調和,沒有唐突之筆,用筆絲毫不含糊,頓挫轉逆讓人一目了然,乃平凡中的佳作。
2. 細觀此帖用筆,雖細小但十分挺勁,如第三行的「比」字,左邊拉開而筆劃輕細,右邊緊縮而用比較強,對比中又不失協調。厚重的筆劃如「通」字的捺筆,渾厚圓勁的筆勢十分耐人尋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9: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二、《衰遲帖》
(一)釋文:
          芾頓首再拜。知府資政左丞鈞席。芾衰遲不偶者四十九矣。昨改一官,遂蒙甄收,仰懷至公。方公在政路,不敢數為問,每有勤企。即日偃藩多暇,鈞體起居萬福。芾輒以兒戲亂道碑二本上浼宗匠,伏乞垂恕,造易惶悚。向冷,伏望為宗社調興寢。謹奉狀,不宣。襄陽米芾頓首再拜。知府資政左丞鈞席。
(二)簡介:
1. 此帖為致知府資政書札,然知府資政難知為何人。
2. 此帖自云「四十九」(芾衰遲不偶者四十九矣),則其時當在元符二年,是年六月米芾漣水滿秩,旋改真州發運司,故帖云「昨改一官」亦相符契。
3. 清‧徐松《宋宰輔編年錄》卷十:「紹聖二年十月甲子,鄭雍罷尚書右丞。(王瑞來《校補》改正為左丞)字太中大夫除資政殿學士知陳州。」身分雖合,但「元符二年七月辛酉,太中大夫、提舉崇福宮鄭雍卒。」(《長編》)此帖云「向冷」,則鄭雍已卒矣。豈米芾未聞訃報,猶以友仁所書二碑搨本上寄相娛耶?此事乃待考證。

鄭雍(1031-1098),字公肅,襄邑人。第嘉祐二年進士甲科,受袞州觀察推官。元祐間拜尚書左丞,紹聖間累官中書舍人,多所諫納。徙北京留守,章惇以白帖貶元祐臣僚,哲宗疑之,雍欲附惇,為自安計,乃援熙寧故事,以為惇解。然卒坐元祐黨,罷知成都府。元符元年卒,年六十八[31]。
                                       
(三)藝術賞析:
1. 此帖整體厚重,以方筆見長,大小字錯落其間,不失為一豐富之作。
2. 先看首尾「知府資政左丞鈞席」這幾個字的比較。「知」字後者為佳,前者重而無彈力,似變成死筆;後者筆劃粗細變化勻稱,姿態變化左邊略向左傾;「府」字而言,兩字的缺點都是左長撇,共同處是不自然的下壓,而「付」字來看,後者不若前者呆板;「資」字也是後者較佳,前者的「次」分布較平均,儼然一楷字,後者的「次」左邊兩點較大,使「欠」有縮小感覺,姿態富變化;「政」字相差不大,缺點是捺筆,太過重而直,卻沒有彈力;「左」是前字較佳,但如能粗細變化一些會更好,後字的「左」,長撇的下壓太過刻意,撇也直得不夠自然;「丞」兩字相差不大;「鈞」字的金部,上撇呈俯式,右邊的「勻」的勾筆略顯不同,兩個勾法都各有優點;「席」字後者為佳,後者的長豎為向右傾,姿態向下開張。
3. 余最欣賞米芾的圓勁「轉折」,如:造「易」、「向」冷、不「宣」、襄「陽」等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9: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三、《廷議帖》
(一)釋文:
芾老矣!先生勿恤廷議,薦之曰:「襄陽米芾,在蘇軾、黃庭堅之間,自負其才,不入黨與。今老矣,困於資格,不幸一旦死,不得潤色帝業,黼黻皇度,臣ㄙ(某)惜之。願明天子去常當格料理之。」先生以為如何?芾皇恐。
(二)簡介:
1. 此帖為教唆蔣之奇薦己之書。

蔣之奇(1031-1104),字穎叔,常州宜興人,堂從子。嘉祐二年進士,又舉賢良方正。神宗初,累遷殿中侍御史,以誣劾歐陽修貶官。旋為淮東轉運副使,歲惡民流,之奇募使修水利以食流者,如揚之天長三十六陂,宿之臨渙。橫斜三溝,皆其大者。升江淮荊浙發運使,其所經度,皆為一司故事,累除觀文殿學士。崇寧三年卒,年七十四,諡文穆。有文集雜著百餘卷[32]。

2. 周輝《清波別志》卷上:「又嘗以書抵西府蔣穎叔云:『芾老矣,先生勿恤廷議(下略)』,世又傳米老《自薦帖》。」
3. 穎叔為米芾老友,米跋所得右軍《范新婦帖》詩,蔣一韻和三首,事見《書史》,又蔣賀米定居七律一首,見《淨名齋記》。
4. 「西府」即宋樞密院別稱。穎叔於元符三年四月同知樞密院,翌年(建中靖國元年)七月升樞密使,而後者時米芾已在發運司,故此帖當作於元符三年四月蔣在西之後。
5.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今人書『某』為『ㄙ』,皆以為俗從簡便,其實古『某』字也。」
6. 元符三年四月,韓忠彥為右相,李清臣為門下侍郎,蔣之奇同之樞密院事。詔范純仁復官公觀,蘇軾等徙內郡居住。週遭好友全都升官,於是米芾至京遍謁權要,得江淮荊浙等路制置發運司管勾文字職[33]。
(三)藝術賞析:
此帖是小行書,但是此帖的精緻度不若《通判帖》。大概是米芾欲謀一官職,信手寫來,不顧藝術的講究。嚴格說來,此帖較像一般往來的官方文書,字字講求標準為法度,姿態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筆筆精準又不含糊,唯粗細幾乎一樣較沒有變化,使整篇作品呈中庸之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9: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四、《衰老帖》(《提刑殿院帖》)(《衰老人帖》)
(一)釋文:
          芾頓首啟。衰老人所棄,蒙□節,翌日欲拜謝,慮大君子訝其情文,欽向欽向!晴和,起居何如?想□檢已了。來日欲屈華節,同彥勉家庖早飯,不審肯顧否?謹具啟,不備。芾頓首再拜。提刑殿院節下。
(二)簡介:
1. 此帖為致「提刑殿院」(龔夬)書札。

龔夬,瀛州人。清介自守,有重名。舉進士,河陽判官,紹聖初擢監察御史,以親老求通判相州,知洺州。徽宗立,召拜殿中侍御史,始上殿,即淪章惇、蔡卞奸邪,又論蔡京罪惡,於是三人皆去。後坐從事編管房州,徙化州,徒步適貶所,持扇乞錢以自給。遇赦歸卒。後追諡節肅[34]。

2.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一:「呂居仁記龔殿院彥和,清介自立,少有重名。元祐間簽判瀛洲,與弟大壯同行,尤特立不群。」何薳《春渚記聞》卷四:「龔彥和正言,自貶所歸衛城縣,寓居一禪林,日持缽隨堂供。暇日偶過庫司,見僧雛具湯餅,問其故,云具殿院晚間藥食。龔自此不復晚餐云。」「殿院」為殿中侍御史別稱,夬任在元符三年三月。
3.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元符三年六月》:「辛亥,殿中侍獄史龔夬上殿論蔡京罪狀,……夬既自辨,遂請去。」出為何職,史無明記,恐為某路提點刑獄,故「提刑」置「殿院」之前也。此帖蓋與《廷議帖》相後先,亦為謀薦。
4. 夬與弟大壯,其名皆出自《易》卦。《易‧夬》:「夬,決也……決而和。」故龔夬字彥和。《易‧大壯》無「勉」字,乃知「彥勉」非大壯,疑為另一不知名之兄弟也。
(三)藝術賞析:
1. 米書的藝術風格,董其昌曾用一個字來概括─「勢」。在《衰老帖》中留給我們的印象是沉著而不滯,嫻熟而不俗,險絕而不怪。
2. 用筆方面,起承轉合,頓挫分明,或如「頓首」二字帶而不連,或如「居何」二字連而又帶,或蓄勢起草如「芾」、「啟」等字,或露鋒承勢如「老」、「人」等字,都極富變化,在線條上透露出一種音樂的節奏感,或如「所」字細若垂柳,圓潤遒勁,或如「文」字,粗若巨鯨,豐腴厚實。
3. 佈局方面,他倚斜正側,順乎自然,佐以側鋒,以求跌宕之勢,所以整幅書法超邁飛動,觀後令人意氣橫出。除此外,隱隱可看到王獻之的那種散朗妍妙、俊逸姿媚的影子,當然米芾畢竟做到了遺貌取神,獨樹一幟。因此他不是只步趨王獻之而已。
4. 黃山谷曾批評米芾書法,而祝允明則認為米書有「狂狠」之習,但這幅《衰老帖》卻能力矯此弊,實為米書中的上品。米芾為人「風神蕭散、言辭清暢,為文奇險,不蹈前人軌轍」,同時又「恃才傲物,不拘繩檢」,這些對於塑造他的藝術個性都不無影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9: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五、《司勳帖》
(一)釋文:
          內翰必常常相見。不曾得披晤,留刺爾。八日方遍得兩府,經一旬日,為農師、沖元約見,都不曾見。得兩禁遂行。老妻臥疾,近少愈。到此失小女,而婦屬疾未損。自入京門,迎醫至去耳。明叔行未。芾在拜。(司勳老兄閣下)
(二)簡介:
1. 此帖為致曹輔書札。
2. 「明叔」為賈易字。賈易為曾布之黨,故帖中「內翰」(翰林學士)必是曾肇。

賈易,字明叔,無為人。元祐進士,歷常州司法參軍,自以儒者不閑法令,遂議獄,惟求合於人情,迄去,郡中稱平。哲宗時,歷官侍御史,上書論天下大勢,言頗切直,然皆老生常談。志於抵阨時事,無他奇畫。又痛詆蘇軾兄弟,議者由是薄易。徽宗時,終寶文閣待制,知鄧州,尋入黨籍,卒年七十二[35]。

曾肇(1047-1107),字子開,建昌南豐人,布弟。治平四年進士。元祐中歷中書舍人、吏部侍郎。徽宗即位,累遷翰林學士,崇寧初元祐士大夫再被降點,肇請與俱貶,言者繼之,遂落職,安置汀州。自西寧以來四十年,大臣更用事,邪正相傾軋,肇身更其間,數不合。自少力學,為文溫潤有法,更十一州,累多善政。大觀元年卒,年六十一,諡文昭,有曲阜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奏議十二卷、’邇英進故事一卷、元祐外制集十二卷、庚辰外至集三卷、內制集五卷、尚書解八卷、曾氏圖譜一卷[36]。

3. 元符三年十月,曾布拜相,弟草兄制。曾肇以避嫌,遷龍圖閣學士,旋出知太原及應天府。陸佃(農師)自蔡州「召為禮部侍郎」,乃在鰴宗踐阼後,而許將(沖元)哲宗崩前已為中書侍郎。故曾(肇)、陸、許同在朝廷,乃元芾三年之事。此帖當後於《廷議帖》,以已「遍得兩府」(中書、門下)矣,亦可知「遂行」,即赴真州也。

陸佃,字農師,號陶山,山陰人,珪子。居貧苦學,映月讀書,常受經王安石,而不以新法為是。擢熙寧三年甲科,補國子監直講,安石以佃不附己,專付之經術,不復咨以政。徽宗實為上書右丞,每欲參用元祐人才,讒者遂詆佃名在黨籍,罷知亳州,卒年六十一。佃長於禮家名數之說,有埤雅二十卷,禮象,春秋後侍二十卷,鶡冠子註一卷,陶山集十六卷[37]。

4. 「到此失小女」,則芾晚年固三男三女也。
(三)藝術賞析:
1. 此帖以圓勢較多,之前余提及最欣賞米芾圓勁的轉折,但是《司勳帖》中的圓不是圓勁的圓,代之以圓渾的圓。簡單的說,圓中若無折角度,易失勁道,所以這種圓的困難度是很高的。
2. 先看首字「內」,豎鉤的地方就很差強人意,米芾大概是不想把鉤寫得圓滑,遂在轉折處作停頓使其有方角,但是卻失去了自然性而矯柔造作太過。相「見」、約「見」,此「見」字的缺點在豎彎鉤這一筆,柔弱無力的線條,中鋒的質感雖好,但共同點都在豎彎和上挑處的接角處太過圓了;另看《葛德忱帖》的「見」(此「見」),這一筆雖然短但是精神俱在,反而把飽厚的力量蘊蓄其中,比《司勳帖》的「見」字略勝一籌。
3. 還有一些不自然的地方,如:披「晤」、留「刺」、「遍」得、「少」愈、小「女」、「而」婦、自「入」、去「耳」。以余之見,其中最怪異的約莫是「遍」字的「辵」字邊了,不僅寫的太圓,尾端又勾起來,有如一個人模仿別人的字失敗了,這麼說一個大家或許有些不客觀,相同的「辵」部,相同的寫法,米芾也有極佳的表現,如:《致彥和國士帖》的「送」字、《英光堂帖》的「逐」字、《聞張都大宣德帖》的「逶」字、《盛製帖》的「遂」字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书网 ( 粤ICP备16035132号-1 )

GMT+8, 2024-12-22 11:16 , Processed in 0.05645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