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回复: 4

颜真卿生平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5 11: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注册/发帖,力挺大学生书法学习与交流,助推高校书画协会联盟与合作!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颜真卿(709年-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以刚正气节与书法成就名垂青史,被后世誉为“书圣”王羲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

一、家世背景与早年经历
  • 名门之后
    颜真卿出身琅琊颜氏,为孔子弟子颜回后裔。五世祖颜之推为北朝文学家,祖父颜昭甫、伯父颜元孙均为唐代学者,父亲颜惟贞官至太子少保。家族以儒学传家,重礼法气节,为其刚直性格奠定基础。
  • 少年丧父,勤学成才
    3岁丧父,由母亲殷氏抚养,伯父颜元孙亲自教授书法与儒学。26岁中进士,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因弹劾权臣杨国忠遭贬,初显刚正风骨。


二、仕途沉浮与安史之乱
  • 忠烈报国,抗击叛军

    • 平原太守任上(753年):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预判安禄山叛乱,暗中修城练兵。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北诸郡多降,唯颜真卿率军坚守,被推为十七郡盟主,牵制叛军西进,延缓唐廷溃败。
    • 家族殉国:其堂兄颜杲卿与侄子颜季明在常山抗敌,城破后惨遭肢解,颜氏家族三十余口殉国。此经历催生其悲愤之作《祭侄文稿》,被誉为“血泪之书”。

  • 宦海浮沉,直言敢谏
    安史之乱后,颜真卿历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臣,屡遭贬谪,晚年任太子太师,仍不改刚正本色。


三、书法成就与风格演变
  • 融古开新,创立“颜体”

    • 早期:师从张旭,深研“二王”传统,笔法严谨,代表作《多宝塔碑》已显方正雄健之风。
    • 中期:安史之乱后,书风转向浑厚苍劲,楷书代表作《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确立“颜体”范式,结构外拓,笔画如“屋漏痕”,篆籀之气浓郁。
    • 晚期:行书“三稿”(《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争座位帖》)达到人书合一的至高境界,笔法随情感起伏,开创“悲壮美学”先河。

  • 影响后世,千年典范
    颜体楷书成为官方文书标准,宋代苏轼、黄庭坚,清代何绍基等皆受其影响。其书风与人格高度统一,被尊为“书品即人品”的典范。


四、晚年气节与殉国
  • 忠烈殉国(785年):
    唐德宗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76岁的颜真卿奉命劝降,被扣押两年。面对威逼利诱,他痛斥叛贼,自书墓志铭,最终被缢杀。
  • 追谥褒扬:唐德宗废朝五日,追赠司徒,谥号“文忠”。其气节被欧阳修赞为“忠义之节,明若日月”。


五、历史评价
  • 书史地位: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列为“楷书四大家”。
  • 人格象征:文天祥《正气歌》称“颜常山舌”(指颜杲卿),亦是对颜真卿气节的致敬。
  • 后世推崇:苏轼评其书法“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朱长文《续书断》列其书为“神品”。


结语
颜真卿一生以忠义立身,以笔墨传魂,其书法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民族气节的象征。正如元代赵孟頫所言:“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其人其书,千年不朽,堪为华夏精神之丰碑。

 楼主| 发表于 2025-4-7 09: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书法代表作详析

1. 楷书代表作
《多宝塔碑》(752年)
背景:为长安千福寺所立佛塔撰文并书丹,是其早期楷书代表作。
特点:
结构严谨:字形方正,笔画横细竖粗,起笔藏锋,收笔顿挫分明。
法度森严:保留初唐欧阳询、褚遂良的瘦劲遗风,但已显颜体宽博雏形。
装饰性:点画间略带隶书笔意,如“蚕头燕尾”的捺脚。

《颜勤礼碑》(779年)
背景:为曾祖父颜勤礼所立墓碑,代表颜体成熟期风格。
特点:
雄浑大气:结体开张,外紧内松,笔画厚重如“筋肉饱满”。
金石气韵:因碑石保存较好,刀刻与笔意融合,凸显苍劲力道。

《麻姑仙坛记》(771年)
背景:记述麻姑山神仙传说,晚年楷书巅峰之作。
特点:
古朴稚拙:笔画藏锋逆入,转折圆润,字形趋扁,有篆隶遗韵。
返璞归真:褪去早年精雕细琢,追求天然浑厚之境。

《颜氏家庙碑》(780年)
背景:为父颜惟贞建庙所立,颜真卿晚年绝笔楷书。
特点:
苍老雄健:笔画如“屋漏痕”,自然涩行,结构更趋凝重。
家族气象:字里行间透出儒家“庙堂之气”,庄严肃穆。

2. 行书代表作
《祭侄文稿》(758年)
背景:安史之乱中,侄子颜季明殉国,颜真卿悲愤中挥毫祭文。
特点:
情感迸发:通篇涂抹修改,笔势疾涩交错,枯笔飞白尽显悲怆。
浑然天成:打破法度束缚,以情驭笔,被誉为“血泪之书”。
历史价值:文稿内容与书法双重见证安史之乱,堪称“史诗级手稿”。

《争座位帖》(764年)
背景:斥责权臣郭英乂谄媚宦官鱼朝恩,书风激昂。
特点:
刚劲峭拔:行草相间,笔势连绵如刀劈斧斫,锋芒毕露。
正义之气:字字如谏臣诤言,被誉“忠义之气透纸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7 09: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书法艺术特点总论

1. 笔法革新
“篆籀笔意”:以篆书圆笔入楷,线条如“锥画沙”,浑厚饱满。
“屋漏痕”:强调自然涩行,避免浮滑,笔画如墙壁渗水痕迹般凝重。
“蚕头燕尾”:横画起笔藏锋如蚕头,捺脚顿挫后提笔出锋如燕尾。

2. 结构突破
外拓取势:字形外扩,中宫疏朗,撑满方格,显盛唐恢弘气象。
对称平衡:左右笔画轻重对比强烈,却通过重心调整达到视觉平衡。

3. 章法布局
茂密雄强:字距紧密,行距缩小,形成“密不透风”的磅礴气势。
碑帖融合:楷书兼有碑刻的厚重与帖学的灵动,开创“唐楷范式”。

4. 精神内核
“书如其人”:书法中灌注儒家刚正之气,苏轼评其“雄秀独出,一变古法”。
雅俗共赏:既符合官方“庙堂书写”的庄重,又为民间习书提供易学范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7 09: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书法艺术历史影响

楷书正统:颜体成为后世科举、文书标准字体,影响延及明清“馆阁体”。
印刷奠基:宋代刻书以颜体为蓝本发展出“宋体字”,至今为汉字主流印刷体。
东亚传播:颜体传入日本、朝鲜,被尊为“书道圣典”,如日本“三笔三迹”皆受其影响。
文人楷模: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等)、清何绍基、钱沣等皆取法颜体,形成“学书必学颜”的传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7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书法经典评语

米芾:“颜真卿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特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朱长文(《续书断》):“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
康有为:“唐人笔画,皆出于隋;隋人笔画,皆出于北魏……唯鲁公书,直接羲献,独标气骨。”
颜真卿以“忠义之节,明若日月;刚大之气,充塞天地”(宋·罗大经语),其书法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中国士人精神的象征。若需进一步探讨其具体笔法或某件作品,可随时深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书网 ( 粤ICP备16035132号-1 )

GMT+8, 2025-4-20 00:11 , Processed in 0.2910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