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陆/注册/发帖,力挺大学生书法学习与交流,助推高校书画协会联盟与合作!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明王铎临汝帖轴 (3).jpeg
(352.93 KB, 下载次数: 0)
王铎的《临汝帖轴》是其晚年行书代表作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作品创作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正值王铎降清后担任闲职时期,反映了其晚年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与心境变化。
一、作品基本信息
名称:王铎行书《临汝帖轴》
年代:清顺治三年(1646年)
材质:绫本,行书
尺寸:纵236.4厘米,横53.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内容:吾夜中便如动劳体无处痛旦来得住顿惙耳汝寻╱热甚汝习读为功吾疾劣遣不一一仆不想欻尔转赤╱狻其力甚于虎报我三日。丙戌八月书汝帖魏晋诸人体。初二日喜无俗事来扰,遂书十五帧。王铎。
二、创作背景与心境
政治经历:王铎原为南明弘光朝礼部尚书,1645年降清后任弘文院学士等闲职,逐渐远离政治漩涡,心境趋于平和。此作完成于降清次年,笔触闲适,透露出对古帖的专注与艺术探索。
临古理念:王铎遵循“一日临帖,一日应索”的创作原则,晚年尤重对《汝帖》的研习。《汝帖》为北宋王寀所刻丛帖,汇集《淳化阁帖》《绛帖》等名帖精华,王铎临摹时强调“入帖”与“出帖”,既尊重古法,又融入个人风格。
三、艺术特色
技法创新:
笔法:以行书为主,融入草书意趣,线条纵逸流畅,结体欹侧险峻,兼具魏晋古韵与晚明尚奇之风。
墨法:擅用“涨墨”技法,通过墨色浓淡对比增强视觉张力,形成动态韵律,成为其标志性风格。
布局:章法错落有致,字间疏密对比强烈,整体气势雄浑,体现“神龙飞腾”之力。
临古与创造:
虽为临帖,但非机械模仿。王铎常将多帖杂糅,甚至改变原帖书体(如以行草改写楷书),注重对古人精神的把握而非形似。
此作中可见其对《汝帖》中“魏晋诸人体”的提炼,笔法精致入微,兼具古法渊源与个人匠心。
四、历史评价与影响
书史地位:王铎被誉为明末清初书法的集大成者,其作品在日本被尊为“明清调”典范,甚至有“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之说。
争议与认可:尽管其降清行为遭后世诟病,但艺术成就备受肯定。沙孟海评其“魄力大、功底深”,与黄道周、倪元璐并称“明末书坛三株树”,主张复古以匡正时弊。
国际影响:20世纪80年代,《琅华馆帖》传入日本后引发热潮,书法家村上三岛推崇其“涨墨”技法,推动王铎成为日本书坛主流。
五、市场表现
拍卖记录:王铎同类作品市场价值极高。例如,其《临汝帖》《颜真卿与李太保帖》在2014年嘉德秋拍中以2127.5万元成交,创下高价。
收藏价值:故宫博物院藏《临汝帖轴》为研究王铎晚年艺术的重要实物,未见于公开拍卖,但同类作品的市场热度反映其艺术地位的持续提升。
总结
王铎《临汝帖轴》既是其晚年艺术探索的结晶,也折射出明末清初书法转型期的审美取向。通过“以古为新”的临摹理念与技法创新,王铎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传统熔铸一体,成为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尽管其生平争议不断,但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影响力已得到广泛认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