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56|回复: 36

2015书法面对面│陈永军与郎国华的对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7 23: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注册/发帖,力挺大学生书法学习与交流,助推高校书画协会联盟与合作!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老夏戏墨 于 2025-3-5 21:22 编辑

时间:2015年9月20日
地点:穗北 · 朝阳阁

郎国华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委员、编委委员
南方日报社委委员兼要闻编辑部主任
《今日广东》编辑部主编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中国古代史博士

■郎国华(以下简称“郎”):您在全国、全军和省级主办的书法专业展览赛事中入展、获奖100多次,能保持这样鲜活的创作能力可谓非常难得,请问有什么秘诀吗?

◎陈永军(以下简称“陈”):谢谢郎老师。入行20多年来,我的一点学习体会是:首先要重在学习传统,重在取法乎上。不能入古,何谈出新?故临习古代优秀经典法书是登堂入室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环节;其次进入临创转换阶段,初创时,先是集古字,由少字到多字不断尝试和积累,在体验创作的过程中对原帖深入记忆和领会,掌握书写技法,提升自我认知;再次在创作进程中,要充分运用临摹时所学所记的技法,然后注入个人的审美取向、情感体验、创意构思、笔墨语言,同时要广泛涉猎,博采众长,理清脉络;接着在广泛涉猎历史上的经典法帖,了解各种书风流派,从中汲取不同创作技法,深入研究不同风格的书作,来拓宽个人的创作视野,为求变提供更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随后要加强书者的“字外功夫”的锤炼,扎实学习哲学、历史文学、诗词歌赋等,只靠临帖,抄写他人的诗文,很难激发创作激情,最勤奋努力,到头来也不过是位书匠;最后要认真研读书学理论,理论为笔,实践为墨,书法理论和创作训练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历代书论是各时代书家毕生实践的总结,如能深入参悟书论,对书写的理解和创作水平起重要作用。

我多年的体会是:制定自己的学书之路,深入传统、崇尚经典、眼手同步、学练统一、继承创新,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子,按照既定的学书目标去努力,把展览既作为对自己的阶段性检验,又视其为过眼烟云,不跟流行,一如既往,终有所获。


■郎:对于国展,您觉得是获奖重要,还是多年保持一个稳定的创作状态重要?
◎陈:谢谢。书法展赛如体育竞技,激烈而精彩,我觉得在书法赛事中获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持一个稳定的创作状态和创作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向人民汇报,在展览中检验自己,从不断入展中积极探索文化艺术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本人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中也曾多次落选,但我始终朝着自己树立的目标方向,按照已定的创作计划去努力完成,把参展作为对自己学书的阶段性检验,把新时代的创作理念、艺术情怀和时代担当体现到创作实践中,准确把握展览的方向和要求,用心打磨作品,注重书作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用情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个性突出的精品力作。


■郎:这些年书坛不少高手退步了,一部分作者甚至逐渐“淡出江湖”。对于今后的书法创作,您有何压力?
◎陈:谢谢。一部分年轻获奖作者,作品较有才气,多年后却因后劲不足,退步了,甚至淡出,可能是眼光和见识问题,因为学养决定书法的最终高度和深度,格调来源于个人修养高于技法,部分作者技法较好,因学养不够,未形成个人面貌,在守正创新中动力不足,最终退步。个人建议多读经典之作、多读圣贤之书,加强书法专业外修养,提升个人襟抱、阅历、胆识、才情等综合学养,方能走深走远。在今后的书法创作中,压力还是蛮大的,把二王草书书风与章草进行了有机融合,在不断尝试,在尝试中求反复,在反复中求深化,初步面貌已基本形成,在现阶段也存在紧迫感:一是知识的储备不够,书法创作是作者书艺综合素养的体现,思想层面要对传统的认识和现代审美的理解,技法层面要对传统内容掌握和对艺术形态的构建,强化内外兼修,艺文兼备;二是展览机制现状中,评审导向起到了风向标引领作用,在自然书写中会受到应制式创作影响,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所以在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家独特的风格面貌,实现对古法全新诠释。

■郎:您觉得小字难写还是大字难写一点?
◎陈:谢谢。这个问题一般情况要因人而异,有的人小字把控得好些,有的人擅长写大字。对我个人而言,大字写得少一点,大字品位可能不如小字,要想把大字写好写精写雅有一定难度,在古代经典法帖中,大字甚少,大部分作者很少被大字真迹感动过,估计很难产生创作大字的情感。米芾曾说过,小字要写出大字的气势,大字要有小字的精到。其实处理起来还是蛮难的,可能受信札、尺牍、手卷、题跋、文稿的临创影响,我感觉自己小字相对好一点,可能是自己的潜质决定的吧。


■郎:看了您的一些诗词创作,很想知道,这些对书法创作有何影响?比如?
◎陈:诗词为书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情感,书法不是一门单纯的书写艺术,她是一种文化,是人文精神的具现,在形象及抽象之中蕴含着书写者的情趣和笔墨追求,体现了个人的阅历、思想、审美、禀赋和文化,诗词能激发书家的创作灵感。书法的线条、结构、墨色,让诗词的文字有了艺术生命力和视觉感染力,变得生动而有质感。因此书家要加强学识修养,广泛涉猎诗词、哲学、历史、文学,在创作中,如能书写自作诗词,把自我情感与自然、人文相融合,不断激发创作激情,将诗词韵味融入到笔墨中,达到心手相应、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纵观中国书法史,如古代三大行书,都是作者书写自己的优美诗文,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经典法书,从中可见书家当时的情感。2007年,建军80周年全军书法展览,我的一件自作楹联行书作品获得全军一等奖,增添了我学写诗词楹联的浓厚兴趣,在日常书法创作中书写自作诗词,力求书法的韵律节奏与诗词的情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尽善尽美。通过努力,有幸加入了中国楹联学会,并当选为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郎:是否有书法作品走市场的打算?如果有,您的心里价位是多少?
◎陈:谢谢。不好意思,我一直在参加各类书法公益活动,为书法公益事业尽点绵薄之力,弘扬书法艺术传承公益精神,用心用情用功创作出精品力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添砖加瓦,不断照亮困难群众为梦想努力奋斗的前行之路,用书法艺术传递爱心与力量,让社会充满爱。秉持服务零距离的公益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书法艺术需求为目的,用书法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文化志愿服务。
■郎:作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您能否简单描述一下广东书风吗?你和广东书风恩缘吗?
◎陈:谢谢。当今中国书坛出现了两股力量:一股是北漂;一股是南漂。南漂是指书法作者到南方来,到珠三角及港澳等地来从事书法工作。南漂作者书法修养普遍比较全面,都是优秀的书坛精英,与当地原有书风交汇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使我们广东一跃成为全国真正的书法大省。岭南书坛雄强之中不乏秀润,狂放中浸润着书卷之气。南海康有为开创了岭南书派,我们大家现在正致力于新岭南书风的形成,对传统碑帖做到兼收并蓄,同时做到和而不同。于我而言,作为广东书坛的一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将学习成果不断转化为推动广东书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广东书法事业贡献自己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郎:您把书法当做一种爱好还是当做一种事业来做?有没有比书法更喜欢的事儿?
◎陈:2014年,我从空军转业到广东省文化厅工作,曾经在军队服役了21年,在部队期间长期从事政工方面工作,到省厅后工作性质变了,虽然很忙但很快乐,始终把书法作为我的毕生追求,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至于比书法更喜欢的事儿,应该是和家人朋友们共享着社会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郎:您觉得在广东搞书法幸福吗?幸福在哪里?
◎陈:谢谢。在广东搞书法,有压力有动力,有快乐有幸福。我们广东书法高手云集,自己倍感压力较大。省文化厅、省书协和部队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部队期间,解放军、空军在北京经常举办书法骨干创作培训班,老部队在办公场所较紧张的条件下还专门利用办公楼一层楼成立了陈永军书法工作室。省文化厅也非常关心支持书法艺术事业发展,今年,我厅和省书协联合主办了广东省第十三届书法美术摄影联展,我厅主办的2015“春雨工程”广东省文化边疆行邀请了书法名家走进边疆进行书法交流活动等。这是一个拴心留人的好环境,我们书法人感觉很幸福。


■郎:能否评价一下您自己的书法创作在广东中青年书家中的位置?
◎陈:谢谢。我是广东中青年书法作者的普通一员,书法创作水平一般。 2013年7月,有幸当选广东省书协理事,但我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和担当,认真履职好省书协理事工作,我会努力向周边书友们学习求教,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缩短与他们之间的差距,争取不落伍。谢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永军,字道居,号朝阳阁,1974年生于浙江临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委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优秀基层书法家,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百强,华南农业大学、广东交通学院客座教授。

评分

2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11-17 23: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全国书法界获奖专业户陈永军老师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7 23: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话精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7 23: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永军老师在当今中国书坛上重点阐述和讲解了陈永军书法学术观《万小时定律》和《千字个临法》两大课题论点,书法创作和学术理论并存的两大观点在中国书法界引起了具大的反响和轰动,陈老师的观点为青年书法爱好者点燃了希望,让一部分本想放弃的学生重获书法梦想和学习动力,再次起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7 23: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永军老师!辛苦了!感人肺腑之词让人心醉,永军老师书法天分高,有艺术细胞,对汉字的造型,点线的质感,水墨的韵味和书法中丰富的美学思想,有灵敏的感悟,通过长期磨练,终于形成清奇恣肆的艺术风格,而特殊的永军书法符号已经被书坛重点关注。我坚信永军老师的书法理想和书法精神,会让书道中人敬佩,树立了一个书法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8 00: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枝梅 于 2016-11-18 11:09 编辑

陈老师,人好字好官好品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8 0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永军先生身上和作品中我们处处可追踪到古代先贤书法美的姿影。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增强视觉艺术给人的冲击力度,永军先生摒弃汉字结构的平庸和均衡,追求单体汉字形貌的奇特和险峻。他善于将古代范帖、手札中具有这种审美特征的字进行演化和归纳,造出自家新样,使汉字形体脱俗峭拔,更具魅力和张力。在谋篇布局时,他除了注意通篇的完整性外,更重视篇中局部结构的优化组合。他常对我说,米芾某帖有数字组合非常精神,王羲之某帖有半行组合特别有味,《阁帖》中某帖架构组合有如何,永军先生把这种手段和样式运用到创作中去,犹如诗中之“诗眼”,画中之“画眼”,在作品里尤见情感激越,情兴毕现,有强大的震撼力,这可总结为永军先生学书之成功处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8 00: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次名人面对面,一次在书法界真正有意义的对话,陈永军老师非常谦逊,在全国很多高校和公共场合我10来次聆听陈永军老师的授课和讲解,让我对书法有了更大的信心,给了我们心灵力量,我非常欣赏永军老师儒将风范,更欣赏永军老师身上的魏晋风度,正如我确信才子的秉性中携带着一种精神,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西方哲学家尼采所提出的酒神精神。它奔放如飘风骤雨惊飒飒,气势如夜涌大江一泻千里。且看永军老师书法,线条圆劲,墨气苍茫,它是茂林修竹里对天地乾坤发出的慨叹,也是内心对天人合一、自然轮回的意会和涌动。一舞剑器动四方。我仍喜欢用这句诗来形容永军的人和书法。因为,静默在他书法前,我仿佛听见了盛唐之音嗒嗒马蹄声,他是仗剑走天涯的侠士,也是等待心灵潮水皈依的浪子,更是手执一管毫锥,挥洒出意气风骨的文人。昨夜西风,今宵缣素,寻思梦里前程路。行书得意亦如何,征途羡煞参天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8 00: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全国获奖书家永军老师学习!永军老师传播一种书法思想和书法精神,意义就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里所描述的: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在书坛,永军老师的名字并不令人感到陌生,他行色匆匆,守望着祖国的南大门,认真认真地写自己的字,扎扎实实在做自己的事。每年都会多次来穗,可是每当到他军营,回到永军老师熟悉的屋子里,永军老师是最朴素真实不过了,备好酒,捋起臂,畅饮。或者在穗火炉山脚下露天茶摊,砌上一壶碧螺春,温温润润地呷上几口,直到月朗星稀,犬吠深巷。何时戏言,到六十岁,我们一圈朋友鹤发童颜,仍要凑在一起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人生何其快哉!取乐而无穷无尽也。敬佩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8 00: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军老师!
艺德兼修!
书法男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书网 ( 粤ICP备16035132号-1 )

GMT+8, 2025-4-19 15:08 , Processed in 0.0784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