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9|回复: 0

中国古代名砚的种类及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30 09: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注册/发帖,力挺大学生书法学习与交流,助推高校书画协会联盟与合作!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我国古人制砚,选取的砚材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常见的是石质和陶土两类。石砚起源较早,但唐以前未能普遍使用,而陶土烧制而成的陶砚在汉代至唐代较为普遍。《毛颖传》中说毛颖“与弘农陶泓友善”,“陶泓”就是陶砚,用古代宫殿砖瓦改制的,也是一种名贵的陶砚。南北朝时期,古人还把制瓷技术用于制砚。



    瓷砚在宋代较为普遍,种类和花色也丰富多样,如龙泉瓷砚、青瓷砚、绿瓷砚、建窑黑瓷砚等等。这种砚在考古中多有实物出土,砚面研墨的表面不施釉,便于发墨,实际上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一种砚。汉代还出现过漆砚,但这种砚还未见实物,只在书上有记载,如晋朝时,皇帝赐漆砚给太子。



    另外,古籍还记载有玉砚,但多为宫中之物,如《西京杂记》中说:“天子以玉为砚,以酒为书滴,取其不冰。”西晋还有一种取河蚌为砚材的“蚌砚”。傅玄《砚赋》中说“木贵其能软”,说明还有木料制成的“木砚”,但到底怎样用木材制砚,现在没有实物可以参考。至于金属制砚,古籍上记载较多。东魏孝静帝有“芝生铜砚”,三国时曹操有“纯银参带圆砚”,而宋人李之彦《砚谱》中又有“青州熟铁砚甚发墨,有柄可执”的“铁砚”。



    总之,砚的种类非常之多。当然,最为普遍和实用的砚还是陶砚和石砚,尤以石砚名品更多。下面我们主要根据产地分别对陶、石砚中的名品进行介绍,以便为古玩爱好者在收藏、鉴别名砚时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



    澄泥砚 陶砚中的名贵品种。唐代开始生产,当时的主要产地是虢州(今河南灵宝),后来转到山西绛县。制法颇费功夫,首先是用绢布袋放在汾水河底,经过一年左右,河泥已装满袋中,这种泥质纯净细腻,而一般的河泥也可运用。然后把河泥晒得微干,加入黄丹等料,再放在泥模中把泥压紧成坯,用竹刀刻成砚的大体形状,然后再用金属刻刀进行精雕细琢,在日光下曝晒干燥,加麦糠等入窑中烧成陶质,取出后加墨蜡、米醋上笼蒸一下,这样就最终制成。其质地坚硬细密、发墨而不伤笔头,前人多有赞誉,明代高濂说,澄泥砚“品砚以为第一,因其质细如石,其坚如玉故耳”。其性能“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不洼之墨,成暑不干”。



    澄泥砚的质量可以大概从颜色上加以鉴别,鳝鱼黄为最佳,绿头青次之,玫瑰红又次之。黄颜色上如有斑点的叫“砂斑点”,斑点大的叫“豆瓣砂”。小的称“绿豆砂”,如有大、小两种斑点的更好,后人常有伪制澄泥砚的,但原料、火候、颜色均达不到精良名品的要求,稍加比较,真伪即可区分。



    澄泥砚的雕刻造型也很多,有山水、人物、花卉、飞禽走兽、书法、印章等,也能根据诗意进行创意造形,如举杯邀月、独钓寒江、红杏出墙、孤帆远影、明月松石等都是颇佳的题材。



    澄泥砚一度绝迹。1980年山东省泗水县与省博物馆合作,为恢复传统工艺进行澄泥砚的研制,一年后即试制成功,基本达到了传统工艺的要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鉴定认为,其色泽典雅,质地湿润,初研即清水尽黑,再研则更泛油光,给予较高的评价。



    当然,属于陶质现的还有另外一些。在古代宋时,有一种“缸砚”,据史料记载,北宋有蜀老腾姓者,能药煮瓦石使软可割,尝以破酿酒缸为砚,极美,蜀人往往得之,以为异物。另据宋米芾《砚史·吕砚》中说:“泽州有吕道陶砚,以别色泥于其首,纯作吕字,内外透,后人效之,有缝,不透也。”还有一种鲁柘砚,产于山东省泅水县西北的朽沟镇,这里的红赤土制陶砚颇佳。至于古代宫殿砖瓦制砚,在古人看来是非常名贵的,除了其品性的确上佳而外,把玩欣赏,可使人产生怀古的幽思,为古玩中的珍品,当然现在是极难看见了,《文房四谱》、《百宝总珍集》、《格古要论》等书,都有专章记载铜雀台、未央宫等古宫殿砖瓦制砚。



    端砚 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其原料石材取自市郊与高要县金渡区的斧柯山(又名烂柯山)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因而叫端砚。相传,这里的砚石首先于唐代武德年间发现,那时就被称为“群砚之首”,端砚与歙砚、洮河砚、澄泥砚齐名,历史上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砚。端砚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具有发墨不伤笔头,呵气可研墨的特色。端石中的佳品因长年浸入水中,温润如玉。



    《端溪砚史》称之:“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端砚石料的开采分为不同的坑洞,其中数金渡区考坑(古称水岩、大西洞)所产的石质最佳。唐时已经采石,晚唐时列为贡品,故又称“皇岩”。因这处石坑浸泡在水中,所以又称“水岩”。《纸笔墨砚笺》中说:“下岩天生子石,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像,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坏笔者,为希世之珍。”又有“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向研堂呵气可以研墨”之说。



    另外的著名砚坑还有宋坑、梅花坑,其石制砚、研成之墨以书写流畅、奔放、笔力劲健的大字为宜。宋坑古人又称之为“将军坑”,北宋开始采石,此坑砚石,紫红如猪肝色,质地致密、润滑、坚实,所产砚石有火捺、金星点及金钱火捺等名品。



    梅花坑也称“九龙坑”,宋代开始采石,所取砚石呈灰白微黄色,有梅花点,因此得名,此坑砚石以石眼多著名。还有麻子坑,有水岩和旱岩两洞,产石开始于清代乾隆年间,相传此石最先是被一陈氏石工采得,因其是麻子胜,故得名。此坑石质坚实、幼嫩,细腻,有青花、蕉叶白、火捺等名品,尤以鸲鹆(八哥)眼、鹦哥眼、凤眼等石眼著名。



    坑仔岩,自宋代开始开采,其石质纹理细腻,质地坚实,有青花、火捺、焦叶白等名品,以石服多而著称。此坑砚石制砚,其研成之墨绘作精致严谨的工笔画与书写工整小楷最合适。



    鉴别端砚石质高低,历来讲究所谓石品,如天青,《端溪砚史》说“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者上”,这是指晶莹洁净的石质。青花,此名砚石沉于水中时,表面有如萍藻浮动其中,《端溪砚史》说;“青花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洁,欲浑不欲破。”其优劣等次按纹理区分,微尘为上品,鹅甬毛融次之,蚁脚再次之,青花较名贵,产地只有水岩、麻子坑、坑仔岩三处。



    鱼脑冻,其石质细腻、幼嫩、坚实、滋润,相当名贵。蕉叶白,《端溪砚史》记载:“蕉叶白者,石之嫩处,膏之所成,故其色白。”此品石质一般都有紫红鲜丽的火捺和微微摇动的青花,呈含露欲滴状者为上品,素而洁者次之,黄而焦、蓝、灰者再次之,这是端石中相当珍贵的品种。



    翡翠,石材中的翠绿色斑纹。但又不成圈眼,这种斑纹,古人称之为“青脉”,《端溪砚史》中说“青脉者必有眼”,“端人谓青脉为眼筋”,所以青脉通常伴有石眼,是端石中较名贵的品种。



    冰纹,端石中有游丝、蛛网状的白晕纹,有痕而无迹,多产于水岩中的大西洞,为端石中的珍品。另外还有冰纹冻,其纹如瀑布飞泻,四周则水雾弥漫。外周有火捺,更为难得。



    火捺,端石上有如被火灼洛的斑纹,其中色紫而带红,中深而外淡者,称之为胭脂晕火捺,为火捺中的上品;成条纹线的叫马尾火捺;紫色较深、成椭圆形者为猪肝冻;紫中带黑称铁捺,因其质地较硬,故为较下一等。



    石眼,这是端石上生长的像鸟兽眼睛一样的圆形斑点。石眼大小不一,颜色各异,有翠绿、绿黄、米黄等多种。其中有瞎子明亮有神,外面晕化成数层圈纹,大如指顶者为八哥眼,为石眼中的上品,稍小者为鹦哥眼,再小则为绿豆眼。眼大而瞳子为一线者,称为猫眼;眼的四周或一侧有似水渍晕化者,称为泪眼;而眼之外围不明显,层次不清,中心无瞳子的,称为死眼,为石眼中的下品,有"活胜泪,泪胜死、死胜无"的说法。石眼生于砚池外的称为高限,生于砚池内的为低眼,高眼比低眼为佳。



    歙砚 砚石产于江西婺源(古时归安徽歙州治)龙尾山一带的溪中,故又称为“龙尾砚”,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古时联州还产有刷丝石、祁门细罗纹石等,但石质当以龙尾石为最优,因而歙砚主要是因为龙尾砚而名之于世的。苏东坡曾赞美龙尾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彀理,金声而玉德。厚而坚、朴而重",写出了此砚坚润紧密、温润可爱的特性。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龙尾砚石发现于唐开元年间,其中还有一个故事。



    当时有一个姓叶的猎人,有一天他打猎来到了一个叫长城里的地方,看到这里的石头莹洁美观,他就取了一块回去,把它大概加工成砚形。磨墨后发现这块石砚比当时人们普遍看好的端砚还好,就珍藏起来。后来,他的后代把这块石砚献给了县令,县令用了以后觉得非常好,随后命匠人精雕细琢成砚台,从此这里有优质砚石的消息传开了,人们纷纷开采。南唐时,联州官员把龙尾砚作为贡品献给中主李璟,他非常重视,龙尾砚遂成为御用之物。



    《砚谱》中记载:“所用澄心堂纸、李廷硅墨、龙尾砚三物,为天下之冠。”苏东坡极爱龙尾砚,并为它写过很多的赞美诗文,黄庭坚更是在《砚山行》诗中说:“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青端州紫。”认为龙尾砚中的名品金星石,甚至比端州的紫砚还好。



    宋元时期,这里的石料,由于被人挖采过度,“石尽山颓”。到明清时,联砚的生产几乎完全停止,一些砚匠只是在山崖溪边拾得一些前代遗下的残石,刻成砚后充作歙现出售,但与真正的龙尾砚相差太远。乾隆皇帝时又组织了一次开采,以后二百多年中,一直没有正式开采过,所以,现在古玩市场上真正的龙尾石歙砚是极难看到的。一般人是把产于婺源以南的玉山石砚当作"歙砚"的,这一点务必要注意。解放后,安徽歙县和江西婺源县联合对龙尾石进行采掘,这样,中断百年之久的龙尾石歙砚重新又见于世。所以,真正古代的龙尾砚是极为稀少珍贵的。



    歙砚石品很多,如《一统志》记载,龙尾砚石品有五:一曰眉子石,二曰外山罗纹,三曰黑山罗纹,四曰金星纹,五曰驴坑罗纹。所谓“眉子”,即石材中像人的眉毛的纹理,眉子石或呈青色,或紫色,其纹理有长、短、阔、簇之分。品种繁多,如雁湖眉子、对眉子、金星眉子、锦蹙眉子、短眉子、长眉子、阔眉子。至于罗纹就更多了。现在市面上还可见到新生产的联砚名品,如雁湖眉子、鳝肚眉子纹、青绿晕石、对眉子、仙子眉、歙绿刷丝、歙红豆斑及紫云石等。



    洮河砚 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洮河石因产于甘肃省洮河沿岸而得名,一般史籍记载为甘肃省临洮县,即现今临洮县以南的岷县。石质优良,颜色有“红洮”和“绿洮”,前者呈朱砂色,细润纯净,极为少见,失传已久,但最近在洮河深水中开采出了赤紫色的红洮,于是有了延续。绿洮有“鸭头绿”、“鹦哥绿”等色泽。另外还有少量带黄标的。



    洮河石深浸于水下,石质细腻,发墨而不损毫,磨而不滑,呵气即润,具备了端、歙二名砚的特点,堪称色泽艳雅、质地优良的上品。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中说:“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及,得多为无价之宝。”此砚石在古代是极为昂贵和罕见的。黄庭坚有诗赞美洮石色泽的艳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义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



    红丝砚 产于山东青州、临朐一带。石质发墨性好,色泽赤黄,有丝纹曲折盘绕,所以称红丝砚。



    《文房四谱》中说:天下之砚四十余品,以青州红石为第一。话虽绝对,但也可领略其名贵难得。这种砚石,从宋代就因石脉采尽而停产,传世的实物极少。现今,又发现了红丝砚的新石脉,其石质、纹理、色泽和古籍上所描述的无异,久已失传绝世的红丝名品又获得了新生。



    此外,各地都有不少佳砚,其中也不乏名贵品种。如产于四川的“嘉陵峡砚”,发墨温润似玉,不损笔头。产于吉林松花江一带的“松花石砚”,质地颇佳,有绿、浅绿、黄诸色。产于山东的“徐公石砚”、“薜南山石砚”、“砣矶石砚”、“温石砚”、“田横石砚”、“燕子石砚”、“龟石砚”等多种鲁砚,特别是“紫金石砚”,是质地上佳的名砚,制作很早,传世之物有一方元大都(今北京)遗址中出土的紫金石砚。色泽为紫,有米芾铭文:“此琅王牙研紫金石制,在诸石之上,皆以为端,非也。元章。”《砚谱》中又说:“青州紫金石,状类端州西坑石,发墨过之。”



    可见这是一种与端溪名坑相近的佳石。产于安徽的“乐石砚”,《砚谱》中记载:“宿州出乐石,润腻发墨。”产于江西的“赫砚”,石质细润,发墨甚佳。产于河南的“天坛砚”,其石纹理细密、石质细腻,发墨好,不损笔头,近似端石。产于江苏的“灵岩石砚”有淡青、鳝鱼黄两种。产于浙江的“开化石砚”,色墨坚润,与歙石相近。产于湖南的“沅州石砚”、“菊花石砚”等等,不可胜数。“(转自:北大文化书法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书网 ( 粤ICP备16035132号-1 )

GMT+8, 2024-12-22 01:04 , Processed in 0.1608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