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4|回复: 1

书法文化之境界气象/王岳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6 12: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注册/发帖,力挺大学生书法学习与交流,助推高校书画协会联盟与合作!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书法文化之境界气象

王岳川

  在当今世界,书法文化已经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而是成为了中国本土文化中超越性精神活动,在当代世界的技术化倾向中具有“生命精神化”的重要价值。在我看来,书法以其一线或浓或淡或枯或润的游走的墨迹,体现出那超越于言象之上的玄妙之意与幽深之理。书法融生命本体存在之意而非外在物象形迹于笔墨线条律动浑化之中,不拘滞于形迹而忘形忘质。这种以线条表意明道,以简略之迹传神造境的观念,正是中国书法指向幽深之境的美学精神之所在。

  近十年来,我一直坚持提倡书法的文化地基的重要性,坚持在书法技术化潮流中,重申书法文化的身份价值,提升书法的文化品位,张扬书法艺术的文化意识。坚持书法的初阶段是技术,而高级阶段则是一种学术文化,应有哲学思想贯穿其中,才能达到艺术创新。正是因为这些看法触到了书法唯技术主义和书法西化主义的痛楚,而引起了多次学术论战。

  德不孤,必有邻。当我看到李洪峰先生“我对书法的认识与理解”时,感到在很多看法上我们获得了一致。李先生明确地提出:“书法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思想。书法应当引领人们进入思想的山峰和文化丛林。”这种对文化厚度和思想高度的强调,表明了一种超越世俗化和全盘西化的新的书法审美体认。真正有学术建树和知识推进的书法家在注重笔墨功夫和韵味的同时,应加强学术文化层面的修为提升。书法作为中国思想中最精微的部分,承载着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书法是文化的审美呈现。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书法家在年轻时显出不错的书法功底,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中年时却很难有新的突破,到了老年时其书法每况愈下,在自我重复中再难突破。当我读到李洪峰先生这段表述时,深以为然:“书法极美,亦极难。……书法之难,难在文化积累上。文化是书法的根脉和源泉。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识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黄庭坚说:‘学术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圣贤之学,书乃可贵’。先贤们这是经验之谈,实质讲的都是文化,是学书者的深根固本之道,不可等闲视之。书道精微宏大,但归根结底以文化为本源,学学者不可不识”。 需要不断“深根固本”的书法具有“无法至法”的文化形式,分内法和外法,内法包括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外法包括生命之法、境界之法和精神之法。书法超越技法而成为直指心性的文化审美形式,从中展现出生命的境界和哲学的意蕴。书法要达到炉火纯青绝不能满足于技法,真正的书法家都是在“技进乎道”的历练中去追求宇宙大化的心性价值的,那些仅仅止于技滞于巧的书法可能获得时人一时的眼球,但是缺乏文化的厚度和精神的深度,这种时效性就会渐渐消失。

  我注意到,李洪峰先生相当注重书法与汉字的关系,这在那些要取消书法书写汉字的做法和风靡一时的非汉字思潮无疑是警示之音。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之一。中国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一部中国书法史,是一部汉字的演化发展史,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文化史。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缩影。汉字和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 我认为,新世纪的书法仍然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在形式、构成‍‍方面有着无穷的空间,甚至能通过书法中的线条、墨色、‍‍对比等与西方抽象艺术相通,并使西‍‍方人产生某种程度的审美共鸣。外国学者和艺术家在新世纪越来越对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书法文化赞美有加,对当代中国书法的西方美术化倾向却批评越来越多,且不乏忧心忡忡之虑。难道我们真的不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吗?难道我们真的丧失了文化自信力和艺术创新的民族凝聚力!正是在这一东西方文化对话和倾听的新维度上,我认为洪峰先生的看法具有相当的文化精神高度。

  人们长期以来面对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时感到非此即彼的尴尬。传统是什么?它是前人总结出的一套文化规范或思想范式。在新时代,传统仍然传递出历史岁月的魅力。然而,艺术精神的生生不息又使任何僵化的“守成”成为不可能。但要创造新传统,创新者往往会因与传统的疏离而受到内在精神的剥离。于是,人们在本土坚守传统和走向西方上总是各执一端,莫衷一是。我注意到李洪峰先生很有眼光地面对了这一问题并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案:“从书法品位来区分,有大体可以分为情趣、境界、气象三种情形。情趣品位、境界品位、气象品位三者之间有区别,有联系,有贯通,并未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有真性情,才有真情趣;有真修养,才有真境界;有真襟怀,才有真气象。”换言之,书法的价值品位不在于是否是西方的或者时髦的,也不在于是否完全沉浸在传统中,而在于超越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以独特的文化眼光选择自己的书法文化地基,在此基础上唤醒自己的真情怀真血性,书写具有真境界真襟怀的书法作品,获得真正的书法文化大气象!

  李先生如此说:“当代书家应当勇于创新,努力开拓和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高尚精神文化追求,充分体现大国风范的一代新书风。”诚哉斯言,这一看法,无疑与我所张扬的“文化书法”中的“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美学精神暗合,我真引先生为同道!当代书法创作和评奖应该注重新世纪书法美学原则——正大气象。“正大气象”对当代书法家提出了很高的审美文化要求,因为当代中国崛起在世界文化语境中须有大境界。中国书法新世纪复兴需要书法大家,需要具有经典型严谨性的书法大师。“守正创新”意味着只能取法乎上,转益多师。那种照搬西方现代派的作为已然过时!坚持书法经典和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书法与时代、书法与生活、书法与文化的关系,保证新世纪书法艺术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因为,书法文化延伸着中国人的精神,书法加固着中国文化的核心!

  李洪峰先生不仅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书法文化观,而且在书法实践上,也与我提出的“文化书法”形成某种呼应。他的作品集将几年来创作的书法作品分为气象篇、情趣篇、境界篇。通过书写中国文化中的经史子集和美丽话语,彰显中华文化的美丽精神。在书写形式上,不仅有长卷、中堂、斗方、条屏、对联等形式,还努力发掘新的形式,使得作品往往出人意表,充满情趣,大朴无华。无论是精细的小楷还是尺度巨大条幅,都能够驾驭笔墨,用心去写。从中看到他坚持文人书法精神努力,于温润中浸透人文感悟人文精神,在书法简短的言辞中尽可能多地蕴含东方文化底蕴。

  在我看来,中国书法身份在全盘四化尘埃落定之后,在外在怪异实验渐渐消解后,书法家们应该返璞归真回归到本民族文化心性中,即不仅运用具有现代表现力的西方技巧去抒发飘逸玄远的东方心性,也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使中国书法再具象中更具有东方文化的意味。真正的书法家将文化作为自己的生命线而“四大皆备”:一是书法诸体皆备,了然于心,二是具有非常锐利的识别鉴赏和批评能力,眼光独特而风格高雅;三是他知道今天和未来将出现了什么书法形态,需要怎样的书法美学原则,而绝不盲目跟风。第四,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和超越时代的能力,并创作出有大境界大气象的新作品。

  这也是我读李先生书论后产生的精神共鸣!




附:

王岳川研讨会发言


        最近看了洪峰先生的书法作品集,并写了一篇评论文章。今天从中国美术馆李洪峰书法展以及他的书法文化理论主张中,我感到“道不远人”。我有时候感到自己多年来提出“发现东方,文化输出”,提出“文化书法”和做“书法文化海外推出”的事情是孤独的,现在,我在感到在做中国文化重建工作和海外传播中,还是有文化知音的。看了这次展出,有感于李洪峰先生对书法文化的重视,以及他对书法回归正路的一种文化执着。他提出书法文化的重要性,书法与汉字重要关系,书法与到人格气象的关系,使我深为认同,我想就此展开谈三个论题:一、书法与文化;二、书法与汉字;三、书法与气象。

        如今一些人一说起文化,大都拘泥于文化的诸多定义而不能自拔。其实化约地讲,文化可分三个层次:一是小文化,主要是民间的、节日节气的,以及一些神秘文化等等,与农耕文明紧密相关。第二层是中文化中层文化即精英文化,呈现为人文知识层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理想和人文实践,与人文知识者的个性、才情、气质、理想相关;第三是大文化,主要关涉一个时代人文精神高度和书法新美学原则的建立,这需要对人的深切关怀和大国文化自信。书法和这三层文化都相关,小文化,民间艺人很多,民间的书法也很多,民间的各种派别很多,有着文化的原动力。中层文化、精英文化,中国书法史主要记录的是精英文化,精英文化必得有人文精神视野。比如说《兰亭序》,在对生命存在境况的先喜后悲中提升着国人的书法境界,《祭侄稿》,它是对家国命运和安史之乱的深重记载,《寒食帖》是对东坡贬官后的人生感喟。这些都超越了小我一己的悲欢。不然的话,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关我什么事?但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超越了皇帝情怀而具有了人类悲悯情怀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大文化必须有时代精神在其中,这种大文化超越了小我的利害得失,重在推进跨国文化交流中的和谐相生,提升多国文化当中自我文化身份的一种精神自觉。

  但是,当代中国文化出了一个不小的偏差——在20世纪以后,现代性使得书法日益脱离大文化(Culture),而使其变成了美术(Art)的附庸。西方的美术和中国书法有关系,因为它们都是视觉艺术,但关系并不是那么深。西方美术从现代美术到后现代美术,大抵是经过了一战、二战之后,对西方现代性完全绝望以后的一种反文化思潮。行为艺术也罢,装置艺术也罢,概念艺术也罢,现成品艺术也罢,这些时髦的美术不存在“问道”的痛苦,这类美术也不像屈原那样会去“问天”,只有文人屈原才会为理想不能实现而问天而沉江自杀,只有苏东坡为了自己理想实而在一贬再贬中坚持活下去。被萨特称为“恶心”的西方现代艺术不存在这样的功能。尤其是后现代艺术反文化、反经典、反历史。它有四大宣言:平面化、非价值化、反经典化、反历史化。由于中国书法的美术化偏颇,导致了中国书法跟着后现代美术跑,强调张力,视觉冲力等。这样做的结果是书法与大文化彻底脱节。所以今天一些书法家写什么,怎么写,自我感觉与中国文化没有什么关系。因此,“书法与文化”重新提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要重新修复书法与文化的断裂,重建因追逐西方而导致本民族文化断裂的书法文化,我称之为书法的“再文化化”。

  有人会不以为然,书法怎么会再文化化?回答是肯定的!今天在座的人士平常说话讲演没有一个人说古文,没有一个人满嘴“经史子集”,唯独在我们笔下的书法中保存了中国经、史、子、集有生命力的优美部分——写“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仁者爱人”,“道不远人”,“道法自然”,“心远地自偏”等等,都是经史子集当中的名句。书法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空间功能,它在日常家居、公共空间、国家礼仪秩序中有相当的空间重要性,没有一幅书法会挂到洗手间中。书法贴在门口叫对联,挂到堂厅里面叫中堂,挂到亭台楼阁使得西湖的文化重量不同于任何国家的自然山水的湖泊,挂到大雄宝殿表征了佛门的圣地威仪,挂到故宫凸显了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庄严,挂到大学校门代表了大学的品位和精神指向。我认为书法要修复和文化的关系,是新世纪中国文化精神重建和再度体认的关键,是当代中西美学观的大是大非问题,代表了大国文化的未来命运,而不是个别人的偏好或者全盘西化者强行推行书法美术化偏执所能决定的。

  第二,书法与汉字的问题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今天已经有“非汉字书法”,“书法主义”等等。其实书法的“书”,就是中国汉字“六书”的书,就是汉字的意思,从来没有听说过要去写一个“圆”的“方”,要么写圆要么写方,要么写的是“书”法,要么写的是“画”法。反汉字的书法不是书法。

  其实,汉字历史经历了三次变更,书法在历史上也经过了三次变更:最初是“神性”,汉字了不得,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惊天地泣鬼神;然后经过了文字的“圣性”,文字在历朝历代中是神圣的,古人能看见那些神秘的甲骨卜辞吗?能看《散氏盘》上的文字吗?就连孔子作为大儒,都得向老子请教,因为老子是周代图书馆的馆长——文字具有垄断性和权威性;到了近代印刷术的兴起,汉字普及了,西方思潮将中国文化边缘化了,但汉字开始获罪了,汉字变成了阻绕中华民族前进的绊脚石,汉字必须在一次次简化宗走向废除而拼音化。北京大学王选教授终止了这场汉字拼音化的百年悬念。如果,今天书法家们到这里写的是由拉丁字母构成的“拼音书法”,那么,传承了几千年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将通通失效!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书”的重要性,不够再非汉字了,它从神性、圣性到罪性,我们现在必须要把书法重新和汉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尊敬汉字,尊敬文字,虔诚地崇敬文字,干净文字,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做的工作。

  第三,书法与气象,气象和人相关,浩然之气,君子之象。而今天小人之气,乖戾之象盛行。有人认为书法就是技法,强调技法至上主义。我曾经跟沈鹏先生聊过,我谈到晚清唐驼的书法,估计在座的书法家很少知道唐驼,沈鹏先生说他知道。为什么叫唐驼?原来是一为姓唐的人发誓像隋代智永和尚一样30年不下楼苦练书法,最终把自己写成了驼背。其技法不可谓不精,但问题是为什么技法如此专精的唐驼,今天为何在书法史上消失了呢?为什么唐驼整天精研技法却达不到无意于书的弘一法师的书法高度?因为书法最终是要“技进乎道”,弘一法师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慈悲情怀,把他的大爱无疆的君子之风、悲天悯人之怀悲欣交集地在书法中表达出来!事实上,一味的强调技法是有问题的,完全不顾技法同样是有问题的。在技之后一定是艺,在艺之后一定是道,所以才有“技进乎道”的说法。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熟悉乾隆皇帝,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乾隆还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一生作诗42250首,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才48000余首诗。但在座的同仁可能背不出乾隆的一首诗,为什么?为什么乾隆兢兢业业写了4万多首诗,比陆游的近万首诗,比太白的近千首诗歌要多的很多,但乾隆在中国诗歌史上比不过《全唐诗》中只收了两首诗的张若虚,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所以,不以技法至上取胜,艺术不以数量多或话语权大取胜。

         重视大文化的书法是君子书法,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书法也是文人书法,文人书法文化是谦和的,书法的深厚文化之道不欣赏太多的火气,发对过分夸张过分杀气腾腾的酒肉气的书法。

  上面三点是从李洪峰先生书法展所想到的。进一层看,文化领域的领导拿着毛笔写书法,使我们在书法边缘化时代有了不断推进书法文化的力量。而且教育部们已公布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没有教育制度的保证,仅仅是书法家个人行为的中国书法史将是难以维继的。我到欧洲、美洲、拉丁美洲举办书法展,注意到海外中国孔子学院500所正在准备开设书法课,而国内高校的书法院、书法所正在复兴,据我所知,光是综合性大学都不下50所大学成立了书法研究所和书法研究院。我相信在未来过程当中,书法将以更新的面目,更为严谨的面目,更为回归经典的面目重新书写。因为,在新世纪中国成为世界上的重要国家,有着大国文化辐射力的国家,这种书法文化境界说、气象说、君子说,将会有更大的文化空间和书法重建意义。

转自:北大书法艺术网
发表于 2013-8-6 17: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看了收获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书网 ( 粤ICP备16035132号-1 )

GMT+8, 2024-12-4 01:13 , Processed in 0.0534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