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59|回复: 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艺术类·续书谱》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 21: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注册/发帖,力挺大学生书法学习与交流,助推高校书画协会联盟与合作!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續書譜》一卷 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姜夔撰。夔有《絳帖平》,已著錄。是編其論書之語,曰《續書譜》者,唐孫過庭先有《書譜》故也。前有嘉定戊辰天臺謝采伯序,稱“略識夔於一友人處,不知其能書也,近閱其手墨數紙,筆力遒勁,波瀾老成,又得其所著《續書譜》一卷,議論精到,三讀三嘆,因為鋟木。”蓋夔撰是書,至采伯始刊行也。

《续书谱》属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
姜夔,《宋史》无传,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人。据姜夔二十世孙虬绿所撰的《九真姜氏世系表略》,其先世出九真姜氏,爱州籍,家钦州,为唐代名相姜公辅之后。 至于《表略》中所谓白石七世祖泮任饶州教授因家上饶一说,可能记述有误,此饶州即鄱阳,而上饶属信州,两地间有一定的距离,任职于饶州而定居于上饶不太可能,九真姜氏应于此时始寄籍鄱阳。另姜夔手迹《跋王献之保母帖》中自署“番易姜夔尧章”亦可为一证(案:宋时有以“番易”为“鄱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类》中著录了姜夔的著作《绛帖平》,在该书的提要中已提及姜夔的姓字、籍贯等基本信息,亦云白石为鄱阳人,应可信。
姜夔生于书宦门第,幼承庭训,随父噩受教,于诗词音律用功至勤。乾道六年(1170)其父卒,夔陷于孤贫而屡试不第,一介布衣,转徙江湖,文名却昭著于士林,《书史会要》评姜夔书法曰:“迥脱脂粉,一洗尘俗,有如山人隐者。” 其身后著述颇丰。关于姜夔的卒年至今未有定论,陈尚君先生以详实的材料考证其卒于嘉定二年(1209)至三年(1210)间,备为一说。
《续书谱》是姜夔讨论书法艺术的著作,之所以题名为《续书谱》,是因为唐人孙过庭已著有《书谱》,而姜夔此书则为接续《书谱》而作,进一步阐发《书谱》中语焉未详的内容。唐人孙过庭以为汉唐以来书论“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 ,乃撰《书谱》,对笔法、字法及章法之源流加以稽考、评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已著录。《续书谱》与《书谱》在内容上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一则《续书谱》中频繁提及《书谱》的相关内容,其中,《情性》篇甚至直接援引孙过庭《书谱》中大段文句;再则《续书谱》对《书谱》的某些较为抽象的内容作了具体详细的叙述和恰如其分的推衍,与《书谱》遥相呼应。值得注意的是,此二书体例迥然相异,《续书谱》对《书谱》不分段落的凌乱论述作了很大的调整和改善,以内容的侧重点为依据分为总论、真书、用笔、草书、用墨等章节,因而,体例相对完善的《续书谱》对后人研读《书谱》可起参照补充之用。邓散木在《续书谱图解》中对此作了充分的阐述:“姜白石的《续书谱》用通俗的散文格调,将《书谱序》的精意,归纳起来,作了具体介绍,再结合自己的实践,对真、行、草书的书写和学习方法、技巧以及用笔、用墨、结体、临摹等的各个方面,都做了科学分析,还举很多例子来作说明,说理浅显,不作高论,所以它不是空洞的理论文章,而是《书谱序》的注脚,又是《书谱序》的发展。”
《续书谱》书前有天台谢采伯作于嘉定戊辰(1208)的序,从序言中可见,谢采伯对姜夔书法“笔力遒劲,波澜老成”颇感诧异,更惊叹其书论之精到,“因为锓木”,这就是《续书谱》的初刻本,时白石应犹健在。《续书谱》一卷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四杂艺类 ,此后一直流传有绪,但在传抄、翻刻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讹误和疏漏。

此本為王氏《書苑補益》所載,凡二十則:一曰總論,二曰真書,三曰用筆,四曰草書,五曰用筆,六曰用墨,七曰行書,八曰臨摹,九曰書丹,十曰情性,十一曰血脈,十二曰燥潤,十三曰勁媚,十四曰方圓,十五曰向背,十六曰位置,十七曰疏密,十八曰風神,十九曰遲速,二十曰筆鋒。其“燥潤”、“勁媚”二則,均有錄無書,“燥潤”下註曰“見用筆條”,“勁媚”下註曰“見情性條”。然燥潤之說,實在“用墨”條中,疑有舛誤。又“真書”、“草書”之後,各有“用筆”一則,而“草書”之後論用筆,乃是八法,並非論草,疑亦有訛。

詹景凤于明万历辛卯(1591)续刻王世贞所编十卷本《王氏书苑》,是为《书苑补益》八卷,裒辑历代书家书论,蔚为大观。此书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艺术类存目》。由提要中“此本为王氏《书苑补益》所载”,可知《四库全书》本即以《书苑补益》本为底本编纂而成。而《书苑补益》本的版本源流则可由其中的文字疏漏获得线索。嘉定戊辰初刻本今已散佚,现存较早的善本为南宋左圭《百川学海》咸淳癸酉(1273)初刻本所载本,此本刊刻时距姜夔辞世仅四十余年,后世校勘或当以此本为准。若以此本为准校《书苑补益》所载本,则舛误甚多,而讹误之处与元代陶宗仪《说郛》所收本十分接近,如标题《真》讹为《真书》、《草》误作《草书》,不少文句亦有出入,如《临摹》一则中“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的“不”皆误作“虽”,这两个版本相同的细节讹误还有不少,此处不一一列举了。另,以孙过庭《书谱》墨迹校之,《情性》一则所援引的《书谱》原文中疏误之处又与《百川学海》咸淳本同。由此可见,《书苑补益》本很可能以《说郛》本为底本,部分章节以《百川学海》咸淳本为参校。
《书苑补益》所载的《续书谱》共二十则,第一则为《总论》,概述真行草之源流,表明审美立场:“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 。第二则题为《真书》,叙述由晋及唐真书及其评价标准的变迁,并提出要以晋人的“飘逸之气”、“潇洒纵横”为圭臬,并对“永字八法”进行独到的诠释。第三则《用笔》,实际上仅谈及真书笔法,以“魏晋风轨”为标准评述唐代颜、柳、欧三家笔法。第四则为《草书》,以王献之为分水岭,论述此前之草书与此后之草书的差异,并提出以晋人为师的取法观。第五则亦题《用笔》,附于《草书》之后,其所阐释的用笔之法,乃是“永字八法”,而非草书之笔法。第六则题为《用墨》,实际上除墨之燥润浓枯外,也谈及笔锋之长、劲、圆等特性,要之,这一则的主旨是谈工具对书法创作的影响。第七则《行书》,可看作姜夔对魏晋至当世行书名家的述评。第八则为《临摹》,以《兰亭序》传世的若干种临本、摹本和刻本为例,详述临与摹各自的利弊。第九则题为《书丹》,书丹是刻石的工序之一,即以朱砂把文字书写在碑石上。第十则《情性》,直接援引孙过庭《书谱》中的原文,讲述才艺与精神之间的关系。第十一则《血脉》,阐明字之血脉来自“点画振动”而产生的笔势,与黄庭坚所主张的“字中有笔”不谋而合。第十二则《燥润》、第十三则《劲媚》皆有目无书,前者条目下有备注“见用笔条”,事实上,附于《真书》和《草书》之后的《用笔》里均无关于“燥润”的论述,相关内容应见于《用墨》一则中:“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 后者条目下注“见情性条”,然而《情性》一则中似无关于作为审美范畴的“劲媚”的讨论。第十四则《方圆》简明扼要地阐释了不同的笔画形态在不同字体中的作用。第十五则《向背》、第十六则《位置》讨论的都是单字结构问题,而第十七则《疏密》则着意于通篇的布局即章法问题。第十八则《风神》概括地描述了“风神”这一审美范畴的形成条件及其价值。第十九则《迟速》专讲行笔速度对线条质量的影响。最后一则题为《笔锋》,用锋之法,平藏显含蓄,折搭见精神,并皆佳妙。书目分二十则,实则止十八则。
提要中所说的几个疑为讹误之处,自《百川学海》咸淳本已然。因初刻本早佚,故文本原貌已难以考辨。

敬考《欽定佩文齋書畫譜》第七卷中,全收是編。“臨摹”以前八則,次序相同,“臨摹”以下則九曰方圓,十曰向背,十一曰位置,十二曰疏密,十三曰風神,十四曰遲速,十五曰筆勢,十六曰情性,十七曰血脈,十八曰書丹,先後小殊,而燥潤、勁媚二則,并無其目。蓋所據之本稍有不同,而其文則無所增損也。

《钦定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康熙四十七年(1708)成书,是第一部集书画著作之大成的类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艺术类》已著录。其第七卷中全文收录了《续书谱》。
此本中标题的次序与《书苑补益》本和《百川学海》咸淳本皆有较大出入,且《笔锋》一则在此本中变为《笔势》,《燥润》、《劲媚》二则未见存目。四库馆臣认为这是编纂时所依据的底本“稍有不同”而造成的,而具体的文句则“无所增损”。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校之以《百川学海》咸淳本,则可见此本存在相当严重的脱字及衍误现象,其中《情性》一则援引孙过庭原文部分,自“优劣互差”至“其言尽善”间大段文字未予收录,且在此前的《说郛》本、《百川学海》弘治本、《格致丛书》本等版本中均未发现有类似现象。如此大的改动,疑是编纂者有意为之,而脱字、衍误也有可能是编纂失误所致。故四库馆臣之说不可从。

《書史會要》曰:“趙必睪字伯暐,宗室也,官至奏院中丞,善隸楷,作《續書譜辨妄》,以規姜夔之失。”案必睪之書今已佚,不知其所規者何語,然夔此譜自來為書家所重,必睪獨持異論,似恐未然。殆世以其立說乖謬,故棄而不傳歟?

《书史会要》九卷及《补遗》一卷,陶宗仪撰,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艺术类》。此书“载古来能书人,上起三皇,下至元代” ,赵必睪撰写《续书谱辨妄》一事亦为此书所具载。 关于赵必睪其人其事的记载,亦见于元刘有定《衍极注》:“伯暐名必曅,号大蓬,庸斋忠清公之孙,官至奏院中丞,善隶楷题署,作《续书谱辨妄》以规尧章之失。” 大体与《书史会要》中的记载相近,唯其名“睪”作“曅”,此二字音义皆不同,疑是传抄之误。 由此,不难看出,陶宗仪为赵氏立传,其说即以刘有定《衍极注》中的相关记载为蓝本。
《续书谱辨妄》虽早在修四库全书之前便已散佚,然而,因为有刘有定的《衍极注》流传于世,其中记录了《续书谱辨妄》一书的主要观点及主干内容,故其主旨尚可考见。四库馆臣在提要中称“不知其所规者何语”,显然是由于考证疏漏而导致的失误。
从刘有定《衍极注》中所见的赵必睪的相关观点,可知其于姜夔“辨诘不遗余力,无异康成之发墨守” 。余嘉锡先生对赵氏的评价可谓客观了:“然以二人之说考之,则必睪以意气相争,攻击往过当。” 例如,赵氏站在书法史的立场上以字体嬗变的次序为依据驳斥姜夔“真行草之法,其原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 一说:“夫真书者,古名隶书……篆隶生八分与飞白……真草出于飞白,其谬尤甚。” 然不知姜氏所言“真书”实指钟、王以降的真书,而非所谓“古名隶书”的真书 。“钟王笔意,参合虫篆、八分、飞白、章草之长云耳,非不知隶书先于飞白也” 。又谓姜氏“是未知楷书者也” ,乃不知白石之小楷,有宋一代几无出其右者,其传世小楷作品《王羲之保母帖跋》堪称神品。
关于《续书谱辨妄》散佚的原因,四库馆臣解释为赵氏“立说乖谬”以致为世人所弃。而元代郑枃《衍极》中云:“孙虔礼、姜尧章之谱何夸乎?曰,语其细而遗其大,赵伯暐之辨妄所以作也。” 郑枃不惜诋毁孙过庭与姜夔而盛赞赵必睪,“是丹非素,意有所偏,未协是非之公也” 。说明赵氏的观点在元代尚有一定的受众,不至于馆臣所谓“弃而不传”。
时至南宋,盛极于北宋的禅宗理论在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理学的冲击下已失去了批判的锋芒,由北宋时期的放逸逐渐收敛为理学卵翼下的隐逸,这表现在书法理论领域,便是对北宋尚意书论的反拨和晋唐一体化结构的建立——姜夔的《续书谱》中清晰地显现着这样的趋向,而且,姜夔对“风神”这一审美范畴的的深入发掘在艺术史价值上绝不亚于孙过庭对创作论的整体阐释,这大概便是《续书谱》终能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得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唐】孙过庭:《书谱》,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宋】姜夔:《续书谱》,载《宋代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宣和书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元】郑枃著、刘有定注《衍极》,中华书局1991年版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邓散木:《续书谱图解》,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
夏承焘:《白石道人行实考》,《燕京学报》第24期
陈尚君:《姜夔卒年考》,《复旦学报》1983年第2期
姜寿田:《中国书法理论史》,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日】中田勇次郎:《中国书法理论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发表于 2012-7-2 22: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學習!寫這種文章不容易!{: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6 14: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兄台与我同龄,却已胜我百倍,自感悲哀,向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书网 ( 粤ICP备16035132号-1 )

GMT+8, 2024-12-31 01:07 , Processed in 0.0556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