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陆/注册/发帖,力挺大学生书法学习与交流,助推高校书画协会联盟与合作!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十樵、痴庵等,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诗人、政治家,河南孟津人。其书法以行草见长,风格雄浑奇崛,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王”,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家世与早年(1592—1622) 二、明末仕途与政治沉浮(1622—1644)翰林院时期(1622—1627)
- 天启年间任职翰林院检讨,参与编纂《神宗实录》《光宗实录》,与倪元璐、黄道周并称“三株树”,以诗文书法闻名京师。
- 因拒绝依附魏忠贤阉党,屡遭排挤,借病归乡避祸。
崇祯朝起落(1628—1644)
- 直言获罪:崇祯元年(1628年)复职,任右春坊右谕德。崇祯八年(1635年)上疏批评皇帝“苛察”,触怒崇祯,贬为南京翰林院学士。
- 南京生涯:在南京广泛交游文人(如钱谦益、龚鼎孳),潜心书画创作,形成“雄肆奇崛”书风。代表作《为啬道兄书诗卷》(1634年)已显个人风格。
- 国变前夜:崇祯十三年(1640年)升礼部右侍郎,多次建议改革赋税、整顿军务,未被采纳。明末农民起义愈烈,王铎预感国运将倾,诗作中常见忧愤之语。
三、甲申之变与降清争议(1644—1652)南明弘光政权(1644—1645)
- 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王铎携家南逃至南京,任东阁大学士,与马士英、阮大铖共掌朝政。
- 因主张联合左良玉抗清,与马士英政见不合,被排挤出权力核心。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王铎与钱谦益等开城投降。
降清后的矛盾人生
- 政治边缘化:顺治三年(1646年)被清廷授礼部尚书,但实为虚职,备受汉官轻视。曾参与编纂《明史》,但拒绝为清廷撰写贬抑明朝的文字。
- 艺术爆发期:晚年居北京、怀州(今河南沁阳),以诗酒书画自遣,创作《赠张抱一行书诗卷》(1649年)、《草书杜甫诗卷》(1651年)等巅峰之作,笔墨愈发狂放。
- 临终心境:1652年病逝前作《绝笔诗》:“一生心事向谁论,野鹤孤云寄此身”,显露出对“贰臣”身份的悔愧与孤独。
四、艺术成就与分期1. 书法风格演变- 早期(1622—1630):以“二王”为宗,笔法精严,代表作《临王羲之蔡家宾帖》(1626年)。
- 中期(1630—1644):融合米芾、颜真卿,强化涨墨与章法对比,如《赠袁枢诗册》(1639年)。
- 晚期(1645—1652):创“连绵草书”,字形夸张,墨色枯润极致,代表作《赠张抱一行书诗卷》(1649年,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2. 诗歌与文学- 诗风沉郁苍凉,多抒亡国之痛与个人悔恨,有《拟山园选集》85卷存世,清人评其诗“如孤峰断壑,气象峥嵘”。
- 与黄道周、倪元璐并称“明末三大家”,但文学成就长期被书法盛名所掩。
3. 绘画- 擅山水,师法董源、荆浩,以书法用笔入画,构图险峻,存世画作稀少,如《西山卧游图》(1647年)。
五、历史评价与争议“贰臣”污名与艺术救赎
- 乾隆时期被列入《贰臣传》,但其书法被清皇室秘密收藏(如乾隆命刻《拟山园帖》)。
- 傅山曾痛斥其降清,却私下临摹其书;日本江户时代尊其为“笔神”,影响“明清调”书道。
现代重评
- 20世纪80年代后,学界强调其艺术革新价值,认为他是“晚明浪漫书风集大成者”,其“意临”开创书法从“摹古”到“写心”的转折。
- 争议焦点:政治屈从与艺术自由是否矛盾?其狂草中的“动荡感”是否映射时代与个人的双重悲剧?
六、家族与传承- 子嗣:长子王无咎继承家学,擅书法;次子王无忝为清初诗人。
- 门生:弟子戴明说、法若真等传承其书风,影响清初北方书坛。
- 海外影响:17世纪作品经商船传入日本,被池大雅、良宽等推崇,成为日本“明清书道”的灵感来源。
七、重要作品收藏- 中国大陆:故宫博物院藏《临王献之帖轴》、上海博物馆藏《行书五律诗轴》。
- 海外: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赠张抱一行书诗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草书诗卷》。
- 刻帖:《拟山园帖》《琅华馆帖》为清初重要刻帖,流传甚广。
八、研究文献推荐- 基础史料:《清史稿·贰臣传》《王铎年谱》(张升编)。
- 艺术研究:村上三岛《王铎的书法》、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王铎卷》。
- 深度解析:白谦慎《傅山与王铎: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