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7|回复: 1

[印论] 印学形成的几个阶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 13: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注册/发帖,力挺大学生书法学习与交流,助推高校书画协会联盟与合作!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印学形成的几个阶段

沙孟海


    印章很早就有,一般上溯到春秋战国。《双剑簃古器物图录》著录安阳出土三颗铜玺,标为商代,虽然不是科学发掘所得,其中一颗图案与商代铜器上所铸族徽相似,可能就是商代作品,或者是西周作品。

    商代甲骨卜辞一般有卜人具名,可以说这批卜人便是最早的篆刻家。但不是印章,不算数。

    古代制作印章的人,历史上都没有姓名。三国时代曾有印工杨利、印工宗【“卷”字去掉底部+“介”字底部】,见《三国志注》。原文是“印工杨利从仲将 (韦诞字仲将)受法”。《广印人传》读破句,误题“杨利从”,应更正。杨利、宗【“卷”字去掉底部+“介”字底部】既然是著名的印工,他们一定是自篆自铸的专业工作者,这可算真正的篆刻家了。可惜那时只当他们是普通工人,社会上还未把印章铸造看成一门艺术,自然谈不到印学(那时有所谓“相印法”,用法术来占吉凶,纯是迷信东西,与印学无涉)。

    中世纪有些封建帝王为了重视国玺,命令当时文学大臣书写玺文,如后唐庄宗命令冯道书写玺文,宋英宗命令欧阳修书写玺文,……刻者是谁,史无明文。冯道、欧阳修只会篆,不会刻。刻的人只会刻,不会篆。今天讲印学史,当然数不到他们。

    会篆会刻的印学家,应该首先推北宋的米芾。

    过去讲印学史的,或者认为明代文彭、何震是印学的开山祖师。或者认为元初赵孟頫是第一位印学家。赵孟頫精篆书,擅长印学,特别是细笔朱文印,姿态柔美,比较专门,为后世所推重,称之为“圆朱文”。但未听说他是自己刻的。当时所用印材,一般是铜、玉、牙、角、水晶、黄杨之类,质地坚硬,不易受刀。文人只写不刻,也是常情。世称米芾各印出于亲镌,我起初不相信。但是米芾讲究篆书是事实。上海博物馆藏《绍兴米帖》,是他篆书代表作。再看米芾自用各印,多数刻划粗拙,与同时代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所用印章刻划工细完全两样。说他自己动刀,是有理由的。

    法书、名画的鉴定,盖印作“印验”,唐朝就有。随着宋代“文人画”的兴起,诗、书、画作家踵事增华,逐渐有在名款下加盖印章的风气,既表示郑重,也增加美感。故宫博物院藏《褚摹兰亭》米芾跋后连用“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芾”、“祝融之后”七颗印。这种做法,可说是他所独创,以往不曾见过,后世也少有(只有赵孟頫、张风等少数人有过)。米芾所著《书史》、《画史》两书中都曾有几条论到治印与用印问题。如说:“印文须细,圈细与文等。近三馆秘阁之印,文虽细,圈乃粗如半指,亦印损书画也。”“王诜见余印记,与唐印相似,始尽换了作细圈,仍皆求余作篆。”米芾的时代比赵孟頫要早二百年,他既然能自己篆印,自己刻印,尽管篆法刻法都还粗糙笨拙,我认为应该算他是“筚路蓝缕”的第一辈印学家。

    与赵孟頫同时的吾丘衍,年纪小于赵孟頫十八岁,两人是文字交,很要好。“倒好嬉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赵孟頫做大官,吾丘衍在杭州设私塾教书过活,人品也高。吾丘衍著《学古编》,其中主要部分《三十五举》是最早出世的一部印学的理论指导书。我们从夏溥所写《学古编序》了解到吾丘衍有关治印的事实,如说:“……余候先生好情思,多求诸人写私印,见先生即提新笔书甚快,写即自喜。余‘夏溥小印’,先生写,可证也。”又说:“……遂变宋末钟鼎图书之谬,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直第一手,赵吴兴(孟頫)又晚效先生耳。”夏溥只说吾丘写印,未说刻印。今天能看到吾丘衍印,恐怕只有杜牧《张好好诗》墨迹后面吾丘衍篆书观款下所押“吾衍私印”、“布衣道士”两颗白文印,纯用汉印体制,肯定是他自篆,但不是自刻。有夏溥的话为证。夏溥推崇吾丘衍说:“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赵吴兴晚效先生”,可能也是事实。

    赵孟頫、吾丘衍两人同时,可定为第二辈印学家。

    第三辈印学家无疑是元末王冕。王冕用花乳石刻印,这一发明,对印学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明、清两代印学大发展,与花乳石的应用大有关系。不过,王冕仅仅是个浙江诸暨九里山中卖画过活的穷书生,声望不高,对当时文艺界影响不太大。我们从他流传下来的画梅墨迹卷轴中看到他自用各印:“王冕之章”、“王元章”(大小两方)、“元章”、“文王孙”、“姬姓子孙”、“会稽外史”、“方外司马”(或释句曲司马,误)、“会稽佳山水”,皆是白文。“竹斋图书”是朱文。各印拟汉铸凿,无一不佳。“会稽外史”、“方外司马”、“会稽佳山水”三印奏刀从容,意境更高,不仅仅参法汉人,并且有他自己的风格。印学到王冕时代可说已经成熟了。可惜流传不广。王冕的姓名,由于《儒林外史》开头说到他,所以出名。他的印,很少人看见过。

    明代中晚期大名鼎鼎的两位印学家文彭与何震,当然是第四辈的印学家了。印学到他们的时代,不但成熟,已开始跨进鼎盛阶段。在我国文艺园地中开出了一朵灿烂的鲜花。文彭年辈较长,后世推崇他为印学的开山祖师,不是偶然的。但文彭治印,起初也是只篆不刻。《印人说》说:“公所为印皆牙章,自落墨,而命金陵人李文甫镌之。李善雕萐边,其所镌花卉皆玲珑有致。公以印嘱之,辄能不失公笔意。故公牙章半出李手”(李文甫名石英,见《印人传》后附印人姓氏)。后来文彭无意中在路上遇见驴子驮着几箩筐青田石,他全部买来,用作印材。从此专用青田石治印,方便不少。

    每一门学问,总是积累好多人好多次的经验,逐步形成,逐步发展过来的。印学创作,从米芾到文彭、何震五百年中间的发展过程大略如上述。我把他们分成四辈,四个阶段,是否妥当,在座有不少博雅宏达的专家学者,请求各位指教。

(转载自《中国硬笔书法网》)
发表于 2016-9-2 14: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书网 ( 粤ICP备16035132号-1 )

GMT+8, 2024-11-21 17:26 , Processed in 0.0761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