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7-12 17: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发展史》(二)
2、虞世南(公元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
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
二王”及智永笔法。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
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
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虞世南传世的书迹有:
1)孔子庙堂碑
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楷书35行,每行64字。
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
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
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
一片平和润雅之象。
2)汝南公主墓志:
此帖无款,传为虞世南书,亦有人认为是旧摹本。纸本,行书18行,共222
字。此帖书法温润圆秀,用笔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临之说。明王世贞评此
书:“潇散虚和,姿态风流,有笔外意。”明李东阳也说此帖:“笔势圆活,
戈法独存。”所谓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书法所悟到的一种独特笔
法。相传唐太宗临右军书法,写到“戬”字时,虚其“戈”令世南补之,然
后拿给魏征看。魏征说,圣上之书惟“戈法”逼真。可见虞世南书法造诣之
深了。
《汝南公主墓志》前几行确实与虞世南的楷书风格相一致,具备了含蓄深沉,
外柔内刚,凛然不可犯的风度。可惜后半部则流于荒率,疑为伪作,不无道
理。此帖现藏上海博物馆。
3、褚遂良(公元596-658或659)
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右仆射河南公,世称褚河南。
他的书法学王羲之、虞世南。《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
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他所写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
碑中,他把虞、欧法融为一体,皆凹姹*,波势自然。从气韵上看直追王逸少,但
用笔,结字,圆润瘦劲之处却是褚法。
其主要代表有:
1)倪宽赞:《倪宽赞》墨迹,传为褚遂良书(亦有人认为是欧阳询书),真伪
尚无定论。然此书颇得褚书三昧。楷书50行,共340 字。宋赵孟坚评论此帖
说:“容夷婉畅是河南晚年书。”明杨士奇评云:“评者认为字里金生,行
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而詹景凤则谓:“燥而不润,觅贬天趣。”
此帖原迹现在台湾。
2)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
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
?1 行,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
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
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唐张怀瑾评此书云:
“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
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
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3)阴符经:大字墨迹,传为褚遂良书。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传为褚
遂良所书的《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很小,难
窥庐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
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此帖不
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
笔法,写得自然古朴。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
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石皆为
楷书,万文韶刻。现所选为前石拓本。《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
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
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
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
4、薛稷(公元649-713)
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他是魏征的外甥,官至礼部尚书,太子
少保,世称薛少保。
他书法学虞世南和褚遂良,是褚的高足。唐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
足见他“锐精临仿”。《广川书跋》说他“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至于用
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成一家”。这就是宋徽宗瘦金书之所由出。有《信行禅
师碑》传世。
其主要作品:
1)信行禅师碑:唐李贞撰文,薛稷书,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八月立。
原石久佚,仅有清何绍基旧藏剪裱本,现存1800余字。此碑书法瘦劲妍媚,下
开宋徽宗“瘦金书”之先河。清吴荷屋云:“用笔之妙,虽青琐瑶台合意之作
亦不过是过。”此碑明显的汲取理褚书的特色,有一种清健娟秀的风韵。尤其
是竖法的微曲轻勾,纯然是褚书的面目,然于笔的起落间又流露出自己的风格,
不失为唐楷佳品。
5、陆柬之(公元1045-1105)
江苏吴县人。他是虞世南的外甥。书法早年学其舅,后学“二王”。后人
称其“晚擅出蓝之誉”。他的书法遗迹传世者甚少。《绛帖》有陆字廿五字,
又有行书陆机文赋一卷。其书法,赵孟俯以为“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
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我们看陆书《文赋》
墨迹,亦如陆机《文赋》论文所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播芳蕤
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有逸气,逸笔,直追“二王”。
其主要作品:
1)文赋:行书,前李东阳篆“二陆文翰”,沈度隶“陆机文赋,陆柬之书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卷流传有绪。赵孟俯跋云:“右唐陆柬之
行书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人之下
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稀耳。”此卷书法多自兰亭中来,超逸神俊。有
跋云:“其戈波之法,虽得虞秘书而变化不拘,自成一体,殆有逼永和遗迹
者矣。”
6、李邕(公元678-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他的字从“二王”入手
,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
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又将军行
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叶有道碑》、《岳麓寺碑》、《
云麾将军碑》为其代表作。他的笔力遒劲舒放,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苏东坡
,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俯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
“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其主要作品:
1)麓山寺碑:亦称《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书,唐开元十八年 (公元730
年) 立,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行楷书28行,满行56字,碑额阳文篆书“麓
山寺碑”四字。
《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书的代表作。笔法挺拔,气势纵横。黄庭坚评其书
曰:“气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少令功损相半,使子敬复生
不过如此。”此碑笔力雄健,如五岳之不可撼,历来于《李思训碑》并称为
李邕的书法杰作。
2)李思训碑: 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
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李思训碑》
唐开元八年(公元 720年)六月立。行楷书30行,行70字。此碑书法劲健,凛
然有势。明杨慎在《杨升庵集》中云:“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其第一。
其融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卢
询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藉。”
7、张旭
字伯高,吴郡人,世称张长史,生卒年月不详。
他得书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独创新意。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
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
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
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他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
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在书法艺术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关
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
而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
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
其主要作品:
1)肚痛帖:无款,传为唐张旭书。草书6行,共30字。明王世贞跋云:“张
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此《肚痛帖
》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从刻帖中可以看出,写此幅字时是蘸饱
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这样做可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贯,
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产生“神虬出霄汉,
夏云出嵩华”的气势。
2)郎官石拄记: 亦称《郎官厅壁记》,唐陈九言撰文,张旭书。唐开元二
十九年(公元 741年)立,在陕西西安。《郎官石拄记》书,原石久佚,传世
仅王世贞旧藏“宋拓孤本”,弥足珍贵。《古今法书苑》谓:“张颠草书见
于世者,其纵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独楷书,精劲严重,出于自然。书一
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见于世则此序尤为可贵也。”明赵涵
《石墨镌华》谓此记“笔法出欧阳率更,兼永兴,河南,虽骨力不递,而法
度森严。”有赞云:“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
神逸”,“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此石宋时已
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戏鸿堂帖》。
3)古诗四贴:《古诗四帖》传为张旭所书。 纸本,草书,写在五色笺上,
共40行。 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前两首诗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
首为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原迹现藏辽宁省
博物馆。
盛唐时期,以张旭为代表的一派草书风靡一时,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
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
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
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
”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
文学家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所云:“张旭善草书,不治它技,喜怒窘穷
,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从草书焉发之
。”此幅草书,通篇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华
之笔。
4)终年帖:唐张旭书。唐蔡希综《法书论》云:“( 张旭)乘兴之后,方肆
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象自由,有若飞动,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
之再出。”由此可见,他的草书迥异于“不激不厉”的大王书风,而取法于
“纵逸不羁”的王献之。其骇目惊心的壁书和屏书,今已荡然无存,草书作
品《终年帖》等尚可从摹刻本中看到。此帖作为张旭的作品是公认的。如此
难得的墨迹,留给后世的是那如骏马奔驰,倏忽千里,如云烟缭绕,变幻多
姿的艺术形象。
5)十五日帖:唐张旭书。 唐代韩愈曾赞道:“往时旭善草书,观于物见,
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华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
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
端倪。”这是历代书论中指出书法写神达情的最精彩的论述。他仿佛告诉人
们,正因为有了张旭的狂草,中国书法的感情容量才得以深邃的扩展。《文
论》尝云:“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以此论欣赏张旭草书,会
发现书论和书作是如此合拍。
8、 颜真卿(公元709-785)
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
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
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
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
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
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
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
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其主要作品:
1)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件, 其一传为王羲
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此碑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
”,唐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碑阳赞12行,
阴记17行,行楷30字。额亦二,一篆书,一隶书,皆十三字。苏东坡曾学
此碑,并题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字间不失清远,其后
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明人有云:
“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原石多经剜刻,面目全非。传世
有宋拓佳本。
2)多宝塔感应碑: 乃颜真卿墨迹,作于天宝十一年他四十三岁时,楷书。
碑文结体严密,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与他后来所书
的《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风格迥异,而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
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
艺术吸取营养。
《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
撰史家鼻祖。”此碑最便于初学书法者临习,现藏于系西安碑林。
3)颜勤礼碑:大历十四年,颜真卿撰并书。除《集古录》, 《金石录》
著录外,他书无言及者。1922年10月在长安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此碑
是颜真卿为其曾祖所立,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历历如新,雄迈遒劲能
传颜书之本来面目,宜于初学。
4)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
30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
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张晏评
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
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
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
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
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5)中兴颂: 全称《大唐中兴颂》,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于摩崖,时年六
十三岁,楷书,现在湖南祁阳县浯溪。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
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
块石壁上。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
石质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
而文辞古雅”。《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
贵之”。
6)麻姑仙坛记: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文并
书。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旧在江西临川,明季毁于火。楷书,
据传世剪裱本计共901字。 此碑楷书,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
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基本完
善,不但结体紧结,开张一任自然,而且在笔画上也从光亮规整向“屋漏
痕”的意趣迈进了。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
笔画巨细皆有法。”
7)颜家庙碑: 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
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 七月
立,碑在陕西西安。四面刻楷书,两面各24行,行47字,两侧各6 行,每
行52字,额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为李阳冰书。明赵涵《石墨镌华
》云:“此书结法与《东方赞》正同,劲节直气,隐隐笔画间。”王世贞
云:“余尝评颜鲁公《家庙碑》以为今隶中之有玉筋体者。风华骨格,庄
密挺秀。真书家至宝。”
8)争座位稿: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是唐广德二年(公元764)
颜真卿与郭英之书信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宋时曾归长安安师
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墨迹不传。苏轼曾于安氏处见
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此帖为颜真
卿行草书精品,后世行草书有成就者大都对此帖下过一定的功夫。通观全
篇书法,一气贯之,字字相属,虎虎有生气。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
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此帖本是一篇草
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
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
9)自书告身:楷书墨迹,传为颜真卿自书,然疑为伪托。 共386字。
书法苍劲谨严,结衔小字亦一丝不苟,清淡绝伦。詹景风称此书:“书法
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
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
此帖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是后人学习楷
书不可多得的良范。原迹现在日本。
9、柳公权( 公元778-865)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旧唐
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
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
书。”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
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
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他又吸
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其代表作有:大和三年 《李晟碑》(石在陕西高陵),会昌元年《大达法师
玄秘塔碑》(石在西安碑林),《苻嶙碑》(无立石年月,柳碑中最完全者),敦
煌石室藏旧拓《金刚经》,《神策军碑》等。“书贵瘦硬方通神”,柳公权的
书法就是以此取胜的。
1)金刚经:
是柳公权早期的书法作品,原石于宋代已被毁,现仅见敦煌石窟发现的“
唐拓孤本”。柳公权早年曾广采众家之长,而且特别注意向前辈书家学习。
从《金刚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取法诸家的痕迹。《广川书跋》云:“
此经本出于西明寺。柳书谓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
褚(遂良),陆(柬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此语基本上
道出了此帖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柳公权楷书形成的过程及发展线索,无
疑是很有帮助的。
2)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并序》,柳公权书。唐会
昌三年(公元843年)立,原碑久佚。《神策军碑》 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
之一。此碑较人们熟知的《玄秘塔》的书法风格更成熟,更具有特色。结
体布局平稳匀整,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
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典型地表现了柳体楷书浑厚中见开阔的
艺术特点。正如岑宗旦《书评》云,柳书“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读
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对“颜筋柳骨”这句话的艺术特征的理解。“神策军碑
”原石立在封建王朝的禁内,一般人难以进去摹拓,因此拓本传世极少。
3)玄秘塔碑: 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
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玄秘
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十二月,碑在陕西西安碑林。楷书28
行,行54字。
刘熙载《艺概》谓:“柳书《玄秘塔》出自颜真卿《郭家庙》”,王世贞
云:“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媲美”。《玄秘塔》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
所书。王澍《虚舟题跋》说此书是“诚悬极矜练之作”。《玄秘塔》结字
的特点主要是内敛外拓,这种结字容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
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
10、释怀素 (公元725-785)
是唐代的草书家,字藏真,俗姓钱,湖南长沙人。相传他为练字种了一万
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
穿,秃笔成冢,以“狂草”出名。“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
万变,而法度具备”。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
,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怀素晚年草书趋于平淡。
其主要作品:
1)论书帖:
草书墨迹,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
怀素草书,一般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所以有“以狂继颠”的说法。
董追《广川书跋》云:“怀素于书法,自言得笔法三昧。观唐人评书,谓
不减张旭,素虽驰骋绳墨外,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今其书自谓真出
钟(钟繇), 草出张( 张芝)。”但无论如何,他的草书总是以奔放纵逸为
基本面目的。而《论书帖》则与我们常见的怀素的草书大有不同。他的《
书帖》写得“匀稳熟”,“出入规矩,绝狂怪之形”。是今草中有章草遗
意的佳作。
2)小草千字文:
小草千字文墨迹。贞元十五(公元799年书)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 小
字贞元本”为最佳,又称《千金帖》绢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
明莫如中说:“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
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此本为怀素晚年所
书,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故历来为书林所重。
3)圣母帖:
怀素草书。王世贞评说:“素师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书独匀稳清熟,妙
不可言。”
4)自叙帖:
《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
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四字。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 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
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
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
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11、钟绍京
钟绍京,唐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字可大。“以工书直凤阁”,唐武则
天时甚为所重。他嗜书成癖,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
宋曾巩《元丰类稿》云:“绍京字画妍媚,遒劲有法,诚少与为比。”宋米芾
《书史》称钟绍京书“笔势圆劲”。明董其昌说:“绍京笔法精妙,回腕藏锋
,得子敬神髓。赵文敏正书实祖之。”有《转轮王经》、《灵飞经》等作品传
世。
其主要作品有:转轮王经
12、孙过庭(公元648-703)
孙过庭,精于书法,尤以正、行、草书擅长。唐张怀瑾《书断》称他:“
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劲拔刚断”。唐《续书评》云:“过
庭草书如悬崖绝壑,笔势劲健。”《宣和书谱》说他:“得名翰墨,间作草书
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传世作品有《书谱》和草书《千字文》等。另有
论书著作《书谱》。
其代表作有:
书谱:
是孙过庭撰文并书写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也是历代传颂的书法名作精品,
它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孙过庭提出了他著名的书法观: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书谱》在书法
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旁采意草融二者为一
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宋米芾评道:“凡唐
草得'二王 '法者,无出其右。”
《书谱》墨迹为一卷,历代均有摹刻本,真迹现在台湾。
13、李世民(公元599-649)
我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温泉铭》便是
行书入碑的代表作。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不仅将封建社会
推向鼎盛时期,而且身体力行地倡导书法,促使唐代书法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辉
煌的一页。他亲自为王羲之写传记,不惜重金搜购大王墨迹三千六百纸。
李世民“以书师虞世南”(《宣和书谱》),常与虞世南论书,并云:“吾
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
书法观,亦是相当开放的。唐太宗书法师承魏晋,《书小史》称其“工隶书、
飞白,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晋祠铭》为其书法杰作,当时
各国使节都将精拓本带回去,广泛宣传。
主要作品
1)温泉铭:《温泉铭》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此碑立
于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临死前一年。原石早佚,一九oo年发现于
敦煌石窟,现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温泉铭》书风激跃跌宕,字势多奇拗。
俞复在贴后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
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对其评价极
高。此碑书法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和顺,而有王献之的欹侧奔放。有人认为
太宗书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间,但从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于王献之。
2) 晋祠铭: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唐太宗撰文并书。碑高195厘米,宽120
厘米。 碑额高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书九字。贞观二十
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现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此碑行书28 行,
行44字至50字不等。
杨宾《大瓢偶笔》云:“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
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清钱大昕云:“书法与怀仁《圣教序》极相似,
盖其心摹手追乎右军者深矣。”清人王佑作诗赞曰:“平生书法王右军,鸾翔
凤翥龙蛇绕,一时学士满瀛州,虞褚欧柳都拜倒。”
此碑书法浑然天成,笔画结实爽利,无做作之态,实开八大山人之行楷书
先河。
14、李白(公元701-762)
李白,字太白,号清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东),隋末其先
人流寓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出生于此。虽然李白的书
名为诗名所掩,但是在历代书史专著里仍然有着记载。宋黄山谷曾经评说:“
李白在开元,天宝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清人周星莲《
临池管见》也说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
可见作为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也充满着浪漫主义的
写意情调。
书法作品
1)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墨迹,李白书。行草书,5行,24字,有款,款署“太白”二
字。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
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
顾盼有情,奇趣无穷。帖后有宋徽宗赵佶一跋,跋文为:“太白尝作行书'乘兴
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
白不特以诗鸣也。”元代张晏跋曰:“谪仙(李白)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
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
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元代书法家欧阳玄在观赏了诗仙李白的此帖后,题诗云:
唐家公子锦袍仙 文采风流六百年
可见屋梁明月色 空余翰墨化云烟
七)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
公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称五代。又有前蜀、吴、楚、闵、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
汉十国。这种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叠起。书法艺术虽承唐
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苏轼评及五代书
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
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
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
代,可谓中流砥柱。杨少师之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
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渐变入欹侧纵肆,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代表书家介绍
1、杨凝式(873-954年)
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也
称“杨太师”。他曾佯疯自晦,所以“杨疯子”便成了他的雅号。他能吟诗,
多杂诙谐,尤善于书札。杨凝式的字多写在墙上,笔法纵逸遒放。黄庭坚至洛
阳遍观僧院壁间墨迹,他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
洛中二绝。”又说:“有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
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
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此后,书坛以“颜
杨”并称。
杨凝式留下的墨迹已不多,著名的是《韭花帖》。杨凝式变晋,唐楷行书
匀密成法,黄庭坚有诗指出:“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
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后人以为善评。杨凝式的行草书也奔放奇逸,有
《卢鸿草堂图跋》,气势雄浑,极似颜真卿《祭侄文稿》。狂草《神仙起居法
》纵横恣肆,《海岳书评》说其“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他有
一首《题怀素酒狂帖后》诗,可视为他自己书法创作的经验总结:“十年挥素
学临池,始识王公学卫非。草圣未须因酒发,笔端应解化龙飞。”(《全唐诗》
卷七一五)
他的书风直接影响北宋书坛,是由唐入宋的一大枢纽。
其主要作品:
1)韭花帖
楷书,麻纸,可视为杨氏楷书的代表作。明人董其昌曾为此帖题跋,称此
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以此视帖,我们会发现不仅字体,用笔有萧
散之感,更重要的是《韭花帖》的字距,行距均拉开至极限,然而其行气
纵贯而舒朗空灵,因此在行款上独树一帜,为前代未有。仅此一点,便使
它独立于古代各家的名作之林了。此外,《韭花帖》在单字结体上独出机
杼,或戴高帽,或左右分离,或重心偏移,或轻头重脚,妙趣横生。又似
出于自然,并无造作之感。
2)神仙起居法帖:
小草书。麻纸本。《宣和书谱》说杨氏“尤工颤草”,此帖草法,可窥一
斑。《神仙起居法帖》在草书中,还时时夹入一些行书,后人称其为“雨
夹雪”。此法始于颜真卿稿书,而杨凝式能融会贯通,使人望之无迹可寻,
几入化境。黄山谷曾评此帖为“散僧入圣”,米芾则称其“天真纵逸”。
初看似粗头乱服,其实在用笔上轻重、缓急,结体上纵横取势都十分讲究,
并于一气贯注之中,显示出其控制韵律节奏的高超技艺。
2、彦修
梁乾化时人。他的草书写得很有特色。北宋李丕绪题其书尾说:“乾化中
僧彦修善草书,笔力遒劲,得张旭法。惜哉名不振于时。”他还把彦修草书模
刻上石“以贻同好”。王世贞对彦修的狂草看不惯,他在《王氏法书苑》中说:
“彦修与亚栖,訾光齐名,书法如淮阴恶少年,风狂跳浪,俱非本色。”仔细
分析,彦修草书气势磅礴,狂态逼人,有特色。但也有“粗”、“生犷”的瑕
疵。
八)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
北周衰微之际,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赵宋王朝。
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从公元960 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
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
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
是宗“二王”的。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这种
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
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这是宋代书法不景气的原因之一。
其次如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米芾
分析说:“李宗锷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
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
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
其风靡有如此者。”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
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书法不十分景气的原因之二。总之,帖
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
发展。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
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其著名代表书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赵佶。
1、蔡襄 (1012-1067)
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
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
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
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
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
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
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
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其主要作品:
1)蔡襄尺牍:
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笔不苟,似乎全用颜法,
只是结体略扁。
2)郊燔帖:
行草书札的代表作。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此帖取法
于《伯远帖》,又参以章草笔法,使之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
草书风格。
3)蒙惠帖:
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继而宏大了
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4)陶生帖:
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
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
的。
2、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
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
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
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
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
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
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
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
》、《醉翁亭记》等。
其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罗池庙碑、赤壁赋、丰乐亭记、黄州寒食
诗帖。
1)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
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
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
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
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2)罗池庙碑:
行楷。罗池庙,原为纪念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庙内立有韩愈撰写,
沈传师书写的《罗池庙碑》,其石久佚。此碑据苏轼所书原碑文末篇的“
迎享送神诗”真迹上石,刻于宋嘉定十年(1217)。楷书十行,字大四寸。
清人书:“《罗池庙》健极,本唐人法而变其方整,本晋人韵而偏侧取势,
摆宕有姿,大小长短,随其结体。此碑笔力扛鼎,结体雄健,似乎从颜鲁
公《东方画赞》化出,肥而不肿,厚而不软,实为苏字大字之冠。”
3)赤壁赋:
苏轼真迹精品的代表作。纸本,行楷书。其书法丰腴劲秀。明董其昌对它
评价很高,认为此卷书法“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
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这正是由
于他的文学修养深厚,书法传统功底坚实。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
特别是用墨虽浓,而灵活不滞,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无穷,被称为
宋代第一,并不为过誉。
4)丰乐亭记碑:
楷书。《丰乐亭记碑》欧阳修撰文,原石刻于北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
已佚。明嘉靖年间重刻。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前人称“体度庄
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特
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徐浩,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
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证。
3、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
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
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
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
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
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
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
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
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
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
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
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
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
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
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
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
作。
其主要作品有:花气熏人帖、黄州寒食诗卷跋、李白忆旧游诗卷
1)花气熏人帖:
草书,纸本。黄庭坚的草书在“宋四家”当中应该说是水平最高。他“学
草书三十余年”,从张旭、怀素处窥到了笔法的堂奥。后人评价他的草书
高于他的行楷书。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开
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而极得天然之妙。
2)黄州寒食诗卷跋
是他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
与原帖合称“双璧”。《寒食帖跋》表现了“黄书”的基本艺术特点。《
跋文》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
画波势比较明显。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
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在布局上,《跋文》
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
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
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
最后不无得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3)李白忆旧游诗卷:
草书墨迹。洋洋洒洒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
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
的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
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
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
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
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
4、米芾(1051-1107)
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
官”,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
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
篆宗史箍,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
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他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
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
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
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
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
其主要作品有:蜀素帖、紫金砚帖、论书帖、多景楼诗册帖、珊瑚帖、研
山铭帖、三帖卷、向太后挽词、寒光帖等。
1)蜀素帖:
米芾作。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
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
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
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
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
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当为生平合作”。
2)紫金砚帖:
米芾作。行书。此帖书法飘逸灵动,看似漫不经意,而更得浑然天成之神
韵,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趣。这是米芾书法功力至深的成果。
3)论书帖:
米芾草书墨迹。米芾的草书虽不如他的行书那样气势开张,但也不同凡响。
这与他的为人学识有重要的联系。此幅草书,基本上是取法晋人,字里行
间流露出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从这幅草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米
芾在学习古人书法方面所下的功夫。
4)多景楼诗册:
米芾书。极为豪放,笔力雄伟,神采奕奕。诚如宋赵秉文所盛赞的:“此
册最为豪放,偃然如枯松之卧涧壑,截然如快剑之斩蛟龙,奋然如龙蛇之
起陆,矫然如雕鹗之盘空,乌获之扛鼎,不足以比其雄且壮也,养由基之
贯七札,不足以比其沉着痛快也。”见此册,可以使人想象出米芾当时挥
毫时“神游八极,眼空四海”的惊人气魄。
5)珊瑚帖:
行书。为其晚年所书。据帖后施光远跋,此帖为米书中铭心绝品。
6)研山铭帖:
纸本,行书,是米芾真迹精品中的代表作。米芾的行书成就最高。此帖下
笔倜傥纵横,跌宕多姿,不受前人成法的制约,抒发性情天趣,在他的大
字墨迹中,应推为上品。
7)向太后挽词:
小字行楷。纸本。是其五十一岁时所书。其结字介于行楷之间,笔法精炼,
正如前人所说:“研笔如铁,而秀媚之气奕奕行间,风华类得大令(王献
之)之神,是南宫得意笔。”米芾这样精致的小楷是极为少见的。
8)寒光帖:
淡黄纸本。行草书。是其四十一岁以前书写的。明董其昌在此帖的跋记中
写道:“老米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尽见于此”。此帖书
法与一般常见的米字略有不同,其行笔时提处细若丝发,圆润遒劲,按处
中锋直下,沉着不滞;结字因势生形,行间丝带连绵不断,熟而不俗,险
而不怪,欹正相生,出乎自然。
9)三帖卷
米芾作。《三帖卷》计《叔晦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均纸
本,行书。《三帖》合装一卷,为米芾行书中的精品。项元汴认为米芾此
帖书风于王羲之相近。米芾的书法的确得力二王最多。但与二王父子书法
又有不同,王羲之法度紧敛古质蕴藉内含;而王献之的笔致则是散朗妍妙,
俊逸姿媚。米芾的天资个性于王献之较为相近,所以,米芾的结体,用笔
中多可以见王献之的风骨。
5、宋徽宗赵佶(1082-1135)
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艺术上聪颖。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艺术
上他是个天份极高的书画家,也是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他广泛收集民
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命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等。他的
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
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
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
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
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其代表作品有:草书团扇、牡丹诗册
关于草书团扇:
书法作品的精品,也是他书法的代表作。他的草书精意娴熟,用笔多起以
侧锋,险侧跌宕而不失于露,奇趣横生而终有法度;线条极具变化之能事。
由于他精于绘画,故于章法的疏密配置,构图安排,皆能不精意处见精妙。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草书成就,不在瘦金书以下。牡丹诗册赵佶
作。瘦金体书写的行楷。纵有行而横无列,疏密大小,相映成趣。宋徽宗
把楷书写成这一面目,对瘦硬的极端作了尝试,是有益的。不过由于走到
了极端,后人若仅取形似,不求变化,则难有新的突破。
九)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至元顺帝北走塞外,凡
十一帝,历九十余年,是为元代。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
度出现兴盛局面。赵孟俯,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他们主张书
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稍
后于赵孟俯的康里夔夔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
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
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
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主要代表书家有:赵孟俯、康里夔夔、鲜于枢、耶律楚材。
1、赵孟俯(1254-1322)
<, FONT size=3><, FONT size=4>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
德芳的后裔。入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
松雪斋集》。
赵孟俯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
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
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
,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其代表作品有:仇锷墓碑铭、汲黯传、福神观记、胆巴碑、兰亭帖十三跋、
雪晴云散帖、洛神赋、妙严寺记等。
1)汲黯传:
赵孟俯作。小楷。他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
“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
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
(引自《书林藻鉴》),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2)洛神赋:
赵孟俯作。行书。纸本。是赵氏四十七岁时所书。其书法运笔和间架出自王
羲之,书风清新妙丽,兼得《兰亭》、《圣教》两序的法度。元人倪瓒称此
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原作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3)福神观记:
赵孟俯作。楷书。纸本,乌丝方格。全称《杭州福神观记》。是赵孟俯在元
延佑七年(公元一三二零年),六十七岁时所书。其书法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
畅圆润,与《胆巴碑》,《仇公墓碑铭》相类。是赵书的代表作之一。
4)兰亭帖十三跋:
赵孟俯作。行书。纸本。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秋,赵孟俯由湖州乘船去北京,时至吴兴南浔镇,
独孤和尚送给他一卷五字已损本的《定武兰亭》拓本,喜之不尽,途次舟中
不断展阅此卷,多有书学心得体会,皆跋记于卷尾,计十三段,并自临《兰
亭》一过。这就是所谓的《兰亭十三跋》。后此件遭火毁,但有烧残本传世,
已流入日本。
赵孟俯此件是以自家笔法临《兰亭》,临得形神毕肖,生动自然,如见《定
武》本的原迹,堪称赵书中的精品。
2、康里夔夔(1295-1345)
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又号蓬恕叟,蒙古族人。
《元史》本传称他:“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
,不翅金玉。”他的正书师法虞世南,行草书由怀素上追钟繇,王羲之,并吸取
了米芾的奔放,在当时趋赵孟俯妩媚书风的情况下,能创自己的艺术道路。明代
解缙说:“子山书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
康里夔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杰出书法家特立于书坛,留下的墨迹不多,有
行草书《唐元缜行宫诗》,转折圆劲。其《渔夫辞册》,《草书述笔法》确有唐
晋风度。所写的李白《古风第十九首》诗,字体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笔
法。
其代表作品是:
1) 草书尺牍:康里夔夔作。草书。该信札极为精彩,虽草草不工, 却笔笔
合于法度。疏密欹正,随性所至。写到最后因语长而纸短,越写越密,甚至
字里行间时有添加补写,但并不觉得充塞拥挤,相反因字与行间能揖迎避让
而显得通灵透气,密而不闷。
3、鲜于枢(1254-1322)
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官太常博士,赵孟
俯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
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
“二妙”。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
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
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今代惟鲜
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可见他敢于创新的精神。
他的楷书有《李愿归盘谷序》,现藏上海博物馆,笔法古朴,结体谨严,气魄恢
宏。行草有所写自作诗《大字诗赞》和《唐诗草书卷》,笔法纵肆,欹态横发。
其代表作品有:唐诗草书卷、临神仙起居帖
1)唐诗草书卷:
鲜于枢作。草书。笔法纵肆,欹态横发。他自己说过,写草书要把笔离纸三
寸,取其指实掌平虚腕法圆转,写出的字则飘逸飞纵,体态自能绝出,观其
草书,确有悬腕回锋之妙。
2)临神仙起居帖:
鲜于枢作。草书。这是他临写的杨凝式《神仙起居帖》手迹,一方面我们可
以对照原帖去发现鲜于枢在临帖时如何达到形神兼备的;另一方面,我们也
能体会到只有博临众帖才有可能独立门户的道理。
4、耶律楚材(1190-1244)
字晋卿,契丹族,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元史》本传记载他三岁而孤,母
亲杨氏抚养教育他,“及长,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数术及释老、医
卜之术,下笔为文,若宿构者。”卒后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他的书法继承了
唐宋颜真卿,黄庭坚书风,以端严刚劲著称。明人宋濂说:“耶律文正晚年所作
字画尤劲健,如铸铁所成,刚毅之气,至老不衰。”(《宋学士集》)
起代表作品是:
自书诗翰:耶律楚材作,行楷书。笔力遒劲,气宇轩昂,不拘于一点一画的
繁缛,呈现漠北泼辣雄劲之气。
十)由宋元上追晋唐的明代书法
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
检自缢煤山,历二百七十七年。在这近三个世纪中,朝廷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
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
书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也极爱书法,尤其喜摹“兰亭”,神宗自幼工书,
不离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虞世南临写的《乐毅传》和米芾的《文赋》。所以
,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俯
的格调。
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其中著名的有常
姓翻刻《淳化阁帖》于泉州的《泉州帖》;董其昌刻的《戏鸿堂帖》;文征明刻
的《停云馆帖》;华东沙刻《真赏斋帖》;陈眉公刻苏东坡书为《晚香堂帖》等
。其中《真赏斋帖》可谓明代法帖的代表。《停云馆帖》收有从晋至明历代名家
的墨宝,可谓从帖之大成。
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
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
纤巧秀丽为美。至永乐、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
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
体”。士子为求干禄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
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
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
突破和创新。所以,近代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总结说:“有明一代,操觚谈
艺者,率皆剽窃摹拟,无何创制。”
★其代表书家有: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王宠、张瑞图、宋克。
1、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出生在“二
沈”的家乡,自幼就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他曾自述学书经过说:“初师颜平原
《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
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
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
”(《画禅室随笔》)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
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明史·文苑传》称他:“始以米芾为
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他的楷书用笔
有颜真卿率真之意,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草书植根
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书法至董其
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同时他又
善于鉴赏,品题书画虽片语只字,也被收藏家视为珍宝。包世臣在《艺舟双楫》
也说:“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其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琵琶行、草书宋词卷、烟江叠嶂图跋、临怀素自叙
帖、草书诗册等。
1)白居易琵琶行:
董其昌书。他的草书很少,且不甚好。此卷前人曾说是“笔势纵横,神气飘
逸,出入张,素之间。”他自己说“白太傅(白居易)琵琶行,恨不逢张伯高
之,余以醉素笔意仿佛当时清狂之状,白相似不?”现在看来,此卷虽系学
张、素,实则姿态秀逸,笔力不足,仍是他自己的本色。
2)草书宋词卷:
董其昌作。草书。该作品极富清远散淡的情致。用笔清疏,流畅,意境深远,
似信手写来,实则笔法严谨,一丝不苟,孕神采于笔墨之中,使行笔具在法
度之内,而无雕琢的痕迹。
3)烟江叠嶂图跋:
董其昌作。草书。以淡墨入书,浓淡兼施,加上流畅的行笔,空灵的行款,
那种淡雅幽静的书法,的确将人们带入一个超越尘世的意境中去。
2、文征明(1470-1559)
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
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
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
七年,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
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师法沈周,典雅秀丽,与沈周、唐卯、
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
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明谢在杭《
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征明小楷:“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
《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
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
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
秀摆宕,骨韵兼擅。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其代表作品有:草书七绝、奉天殿早朝诗、大行书七绝诗轴、行草七言诗
轴等。
1)草书七绝:草书,纸书,高109.6厘米,宽30.6厘米。诗为:
玉泉千尺泻湾漪,
天镜分明不掩疵。
老去常思泉畔坐 ,
莫教尘土上须眉。
这是文征明的大草作品,现藏苏州博物馆。
2)奉天殿早朝诗:
行书。笔法苍劲有力,结体张弛有致,整幅作品上下呼应,左右映带,血脉
相通,气贯神溢。
3)大行书七言诗轴:行书。结体开展奔放,有黄庭坚的神韵,清人梁献说文
征明“晚年作大字宗黄,苍秀摆宕,骨韵兼擅”,此书即可为证。
3、祝允明(1460-1526年)
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
见方的大字,九岁会作诗,以后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
法赵孟俯,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其书《出师表》谨严浑朴。晚
年,临写《黄庭经》不注重点画的形似,而结构疏密,转运遒逸,神韵益足。嘉
靖末的书法家王樨登说:“古今临《黄庭经》者,不下十数家,然皆泥于点画形
似钩环戈磔之间而已,......枝山公独能于矩绳约度中而具豪纵奔逸意气。”他
的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得意之
作是《太湖诗卷》,《箜篌引》和《赤壁赋》,流利洒脱,奔放不羁。《名山藏
》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
★其代表作品有:唐寅落花诗和前、后赤壁赋
1)唐寅落花诗:
祝允明作。草书。纸本,纵21.2厘米,横248.3厘米,每字有一寸见方。此卷
潇洒飘逸,神韵洋溢。有不少章草的笔法。用笔浑厚,含筋骨于笔画之内。
是祝允明草书中含蓄一路的代表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2)前、后赤壁赋:
狂草书。纸本,现藏上海博物馆,内容是宋代苏轼的两篇散文。据考证,此
卷为祝晚年杰作,千古绝唱之文,经生华之笔,构成变化万状的“画图”,
堪称“双绝”精品。此卷下笔变化丰富,行笔沉着痛快,信手而作,随意而
行。正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所说,祝允明草书“变化出入,不可端倪,
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结体上也大小相间,修长合度,引领管带,疏密成
趣。纵观全卷,神采似行云流水,飞动自然,形迹如行立坐卧,意态朴素。
4、唐寅(1470-1523)
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29时,
乡试第一,故有“南京解元”之称。进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下
狱,经吴宽保举出狱,妻子改嫁,精神上连受打击。后游历名山大川,专事书画
诗文创作,并以此为生。作品中常流露遭受打击后的忧郁之情和消极出世的思想。
他以绘画最为擅长,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明代四
大家,又称“吴门四家”。著有《六如居士集》。
其代表作品是:
1)行书七律诗轴:
纸本,高146.5厘米,宽36.2厘米,共四行,释文是:“
龙头独对五千文,
鼠迹今眠半榻尘。
万点落花都是恨,
满杯明月即忘贫。
香灯不起维摩病,
樱笋消除谷雨春。
镜里自看成大笑,
一番傀儡下场人。
漫兴一律,晋昌唐寅书。”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此幅更见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
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
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州山人稿》)
5、王宠(1494-1533)
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子、雅宜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王宠博学
多才,工篆刻,善山水,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为明代
中叶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楷书初学虞世南、智永,行书师法王献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风格,
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他是继文征明之后的著名书家。所写诗格调亦清隽可喜,
山水画与唐寅齐名,当时称为“三绝”。
★其代表作品有:
1)滕王阁序:小楷。疏朗空灵,皆不与时人同。极为疏淡恬静圆润虚灵,有
晋人遗意。
2)送友生游茅山诗:草书。疏朗萧散,俯仰多姿,饶有情趣,不失为高格调
的佳作。
6、张瑞图(?-1644)
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官至大学士,
善画山水,草书气魄宏大,笔势雄伟。清代秦祖永说:“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
外,另辟蹊径。”(《桐阴论画》)《评书帖》云:“张瑞图得执笔法,用力劲健
,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瑞图行书初学孙过庭《书谱》,后
学东坡草书《醉翁亭》,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铎)、张二家,力矫积习,独标
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
★其代表作品是: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
行草。该作能把横直笔画密集在一起,纵横牵掣,大折大翻,给人以极少使
用圆转用笔的印象。在章法上,他依靠点画的疏密来体现字的节奏感,由于翻折
的运用,横画得以突出,加上其行距拉开,形成字紧行疏的特殊行款,黑白对比
十分鲜明,与王宠、董其昌的清疏典雅风格不同,大有咄咄逼人之势。
7、宋克(1327-1387)
字仲温,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号南宫生,洪武初年任凤翔府同知,博涉
书史,喜欢走马击剑。《明史·文苑传》称他“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
名天下。”杨慎评他的真、行书在明代应数第一。宋克直承赵孟俯,他所写的《
李白行路难诗》笔墨精妙,风度翩翩。楷书有钟、王法度,但是过于流丽圆熟,
当时就有人说:“国朝楷、草推'三宋',首称仲温,然未免烂熟之讥,又气近俗,
但体媚悦人目尔。”(《詹氏小辨》)
其主要作品有:唐宋诗稿、急就章。
1)唐宋诗卷:
今草。是他三十四岁的早期作品,杂有章草的笔意,锋芒毕露而精神外耀,
然而也因此遭来“波险太过,筋距溢出,遂成佻卞”之议。不过从每个书
法家都应该追求自己的个性这一角度出发,这些贬词恰恰说明宋克的草书
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而所非之处也正是宋克学古能化的明证。
2)急就章:
草书。是他四十岁时临皇象的得意之作,但与皇象的《急就章》又“貌合
神离”,给人活泼清新热情奔放的感觉,笔画粗细变化强烈,较之赵孟俯
写的《急就章》更为生动精彩,富于感染力。
转自:北大书法艺术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