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陆/注册/发帖,力挺大学生书法学习与交流,助推高校书画协会联盟与合作!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书法欣赏能力
潘爱军(邢台学院 美术系 河北 邢台 054001)/ 转自:北大书法艺术网
[摘要]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书法逐渐被人们忽视或淡忘。如何使中国书法为人们所用,特别是为当代大学生所掌握,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学习的兴趣,使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这是书法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一大课题。此文从书家背景、名家精品、文本形式及书写内容等方面入手,探讨大学书法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书法欣赏能力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书法;书法教学;书法欣赏;意境;艺术修养
[中文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书法是以笔法、章法为表现方法,以抒情状物性的线条及其组合为表现形式,以文字的涵义和书法家的思想情趣为表现内容,以赏心悦目、陶冶性灵为社会功能的一种空间性、静态的造型艺术。它是自然美和人类生活美的集中表现。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但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书法却逐渐被人们忽视或淡忘。尤其是年轻人在西方现代化的影响下,对于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实在是知之甚少,更不要说有多高的欣赏水平。如何使中国书法为人们所用,特别是为当代大学生所掌握,培养他们的欣赏和学习的兴趣,使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这是书法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一大课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本人结合自己在大学书法教学中之实践,从书家背景、名家精品、文本形式及书写内容等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大学书法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书法欣赏能力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注重对历代书法名家名品的欣赏
欣赏书法作品要注重对历代书法大师的书法精品欣赏。我国历代书法大师留下了极其丰富的书法艺术精品,既为研究书法艺术形成的历史、规律及透过书法艺术精品研究历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又是书法艺术欣赏值得珍视的艺术财富。历代涌现出众多书法名家。汉代书法家张芝、钟繇、蔡邕;东晋“二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还被称为书圣;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颜真卿、张旭、怀素、柳公权;宋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鲜于枢;明代书法家文征明、董其昌、徐渭;清代书法家王铎、傅山、邓石如、康有为、吴昌硕;现当代书法家李叔同、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启功、沈鹏等,不胜枚举。
这些书法名家为我们留下了浩若烟海的书法精品。楷、行、草、隶、篆五体俱有名篇。楷书,代表作当推魏碑《张孟龙碑》、《龙门十二品》,其“魄力雄展,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颇为后人称赞。而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以丰筋胜,更是楷书典范,因而有“学楷当学颜”之说。行书,首推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草书,怀素的《自叙帖》,飘逸奔放,秀劲流畅,有“惊蛇走虺、骤雨旋风”之称。隶书,《石门宋》雄健奔放,《礼器碑》清超瘦劲,均为汉隶精品。篆书,《泰山刻石》字形工整,笔画圆劲秀润,乃篆刻之精品。
这些名家名篇,名冠中外,受到书坛的追捧,是古今书坛之最高成就。欣赏名家名篇这些书法艺术极品,不仅能领略历代大师高超精湛的书法技艺,感悟其深刻独到的艺术见解,还可领悟其博大的胸怀、高贵的人格。
二、用心了解书家的简历与写作背景
书法作品意境是含蓄的、深沉的,要更好地欣赏书法作品,还需了解书家简历与写作背景。这是欣赏书法奥妙的一把钥匙。“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这话固然不应作绝对化的理解,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是因为一个人的书法直接受到他的美学趣味的制约,而美学趣味的形成则常和他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书法艺术所构成的独特形象中,一般说来也往往有着作者思想性格的某种形式的表现。”[3]可以说,书法的艺境美,决定于每个书法家的艺术修养、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他对客观现实美的感受。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与郭仆射书》和《刘中使帖》就是例证。《祭侄季明文稿》,是颜真卿追祭从侄季明的文章草稿。作者在书写时深受当年斗争经历的激动,既怀同仇敌忾的义愤,又感颜氏家族“巢倾卵覆”的悲痛,临文时激昂的感情一发难收,根本顾不上考虑书法的精粗而一气呵成。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能毫不拘谨地将长期积累的精湛书艺充分发挥出来。全篇运笔的畅达果断和转折之处锋毫变化的精巧自然,都证明了这一点。大量渴笔的出现,本来也是临文时心情激动的表现,并非艺术上的有意考虑,然而却使书法形象更显得豪迈;并且在东晋以来的行草书法中还是一种新的创造。而《刘中使帖》是作者得悉两处军事胜利,感到非常欣慰时写的。全帖四十一字,字迹比他的一般行书都大得多,笔画纵横奔放,苍劲矫健,真有龙腾虎跃之势。前段最后一字“耳”独占一行,末笔的一竖以渴笔贯穿全行,作者得悉两处军事胜利后的欣慰之情跃然纸上。
三、注重名家书法精品文本形式分析
欣赏书法作品,一定要注重文本的形式分析。从书作内在构成方面切入书家的文本,精心研究,认真体会,领略书作的内在之美。“中国书法的内在构成,包括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这是把握书法艺术最基本的环节。”[4]笔法——生命活力的线条。书法是以点画线条为表现手段的,不同的线条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书法家通过笔的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徐疾等用笔技巧,结合用笔的枯、润、浓、淡等变化,使点画线条表情达意。中国书法的点、画、线充满活力的韵律和节奏,显现出书法动人的表情之美。
墨法——气韵生动的五色。过去人们在探讨书法艺术时,论笔法和章法多一些,而论墨法的就较少。其实,墨法也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疏证》的《答熙载九问》中指出,“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5],其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也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6]传统书论中强调“墨分五彩”,即“渴”、“润”、“浓”、“淡”、“白”。主要的意思在于:墨虽然只是一色的黑,但在书法艺术中却是富于变化而多姿多彩的。墨法的浓淡枯润能渲达出书法作品的意境美。枯湿浓淡、知白守黑是墨法的重要内容。作品中的墨色或浓或淡、或枯或润,可以造成或雄奇或秀媚的书法意境。
“结体”,古人也称之谓“结构”、“布置”等,就是字的点画线条组合。按照《中国书法大辞典》解释是,“指字点画之间的联结、搭配和组合,以及实画和虚白的布置。”[7]后汉蔡邕在《笔论》中对“结体”曾有过阐述,“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8]。书法虽不是具象的造型艺术,而是以美化汉字为目的的意象艺术。要使笔下的字写得有风度、有韵致,就要重视点画之间的组合。点画之间的组合,大而言之,有几对原则:即“主”与“次”、“欹”与“正”、“违”与“和”、“虚”与“实”。点画的得势生姿,须借助于适当的空白来显现;空白的意趣,要依仗各具形态的点画来生发。在这方面清代邓石如有过创建性论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9]邓石如“计白当黑”之论,即阐发了结体的精义。对此,胡小石在《书艺略论》中也有过论述,“著字处为墨,无字处为白。墨为字,白亦为字,……有字处与无字处,其重要等同也。”[10]
如何把有固定结构的汉字“塑造”得有特色、有感情,是书法家使用点画,在有限的空间中别出心裁地进行组合或分割的本领。书法家强烈的风格往往在这方面体现出来。如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欧阳询写“深”字,左边三点水如山岩挂小溪,细水长流,逶迤飘逸,汩汩有声;右边的“ ”如危岩高耸,险得让人目眩,两偏旁相映成趣。
章法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安排。我国清末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帖,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11]。欣赏书法的章法之美时,首先要赏析其相避相形、相呼相应的意象美。同时,还要揣摩整幅作品的气韵之美。看其点画之间的呼应,字字之间的顾盼,行行之间的映带,整幅字气脉贯通,神气十足,感受到生动活泼的气韵,再是注意欣赏作品的意境是否含蓄。
四、潜心研究书写内容欣赏作品的意境
欣赏书法作品,还要精心研究书写的内容。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共同特点。不管书法作品用的是什么字体,什么形式,也不论是如何运用点画线条、结体和章法,但都是为了表达书写内容的意境来服务的。尽管同一内容的主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就一幅书法作品而言,作者必须以他独特的视角,按照他书写的内容,为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千方百计做到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因此,可以借助书写的内容,通过分析、联想,探询作者艺术表现的思路,进而欣赏作品的意境。事实上,有些书法作品书写的标题,就是作品的主题,对于欣赏书法作品起着画龙点睛之效。有些书写的题目比较含蓄,耐人寻味,仔细品味,再加上对点画线条、结体与章法的分析,也可以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书法欣赏与学习研究书法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对于书法的爱好,大多是从书法欣赏引起的。同时,人们的书法水平,也在随着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在西方现代化的影响下,在当今大学生书法欣赏水平并不高的现实情况下,大学在开设书法课时,重视提高学生的书法欣赏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沈尹默.《书法论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
[2]孙过庭.《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
[3][4]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03.29.
[5][9]包世臣.《艺舟双楫疏证》[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8年版.
[6](清)康有为著,孙玉祥、李宗玮解析.《广艺舟双楫》[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7]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宋)陈思编篡.《书苑菁华》[M].北京:北图出版社.2003年版.
[10]季伏昆编著.《中国书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11]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附:
[作者简介]潘爱军(1969 - ),男,邢台学院美术系教师,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生,主要从事书法教学和文艺美学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