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4|回复: 0

“书法国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2 09: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注册/发帖,力挺大学生书法学习与交流,助推高校书画协会联盟与合作!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上海展区)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海派书法百年百家作品展”同场展出,展厅内人头攒动。“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本次上海地区的获奖者之一杨贤淼对记者说。本届展览将历时十天,持续至11月12日。

  “书法国展”向来被誉为中国书法界的“奥林匹克”,是全国最高级别、最为重要的综合性书法展览。“中国书协成立30年来,这是第一次在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举办这个展览,圆了我的一个心愿。”“书法国展”的发起人之一、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告诉记者,“同时,这也给了上海书法界一个很好的展示、发展和交流平台,是所有上海书法人的骄傲和光荣。”

  根据近几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的相关统计,每届展览平均每天参观人次都过万,而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历来为中国书法的重镇,书法专业团体和艺术院校众多,群众基础深厚,主办方预计十天展览的参观人次可达20万以上。本届“书法国展”,也是30年来上海投稿数量、入展人数和获奖者最多的一次,而两位上海地区的获奖者都是 “新上海人”,年纪都在30岁左右,并且都是业余练字的。

  书法展览该怎么看?“书法国展”又将带来什么?

  【办展者言】

  “海派书画”沃土首迎“书法国展”

  拥有灿烂历史的海派书法,已蓄势待发多时

  在业内人士口中,每四年举办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更多地被称为“国展”。

  30年前,意气风发的青年书画家周志高提议举办全国书法展,因种种原因,首届中国书法展落户沈阳。此后多年,全国书法展在各地花开九度,始终未曾在上海“盛放”,周志高也始终心存遗憾。

  30年后,已经是上海书协主席的周志高迎来了国展在上海的揭幕。

  对于书法重镇上海而言,其拥有灿烂历史的海派书法,已蓄势待发多时。

  综观百余年历史,中国最优秀的书画家云集上海,精研八法、崇碑尚帖或碑帖融合,并结合苏浙风韵,融入中外审美时尚,呈现出流派不同、风格各异的一派胜景。前有赵之谦、胡公寿、任熊、任伯年为代表,中有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曾熙、李瑞清、王一亭、李叔同、张大千、黄宾虹、谭泽?、马公愚、邓散木等为代表,后有沈尹默、于右任、白蕉、钱瘦铁、王福庵、黄葆戊、王个 、潘伯鹰、吴湖帆、来楚生、陆俨少、谢稚柳等书法名家云集上海,形成了“海派书法”高地。这些书坛精英,基本上都不是上海土生土长的,而是客居上海的“新上海人”,他们为推动近现代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展出,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近现代书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19世纪思想开放的“海上画派”书画家,率先利用印刷来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美术刊物,如《太平洋画报》《点石斋画报》《墨海潮》《画学月刊》等,这些美术刊物的出版,不但为海派书画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新天地,而且也使“海上书画”扬名全国。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书画家向新的山峰攀登。1960年6月,汇集海上知名书画家的“上海中国画院”成立。从此,上海的书画家得以安心创作,涌现出一批享誉全国的名家。改革开放后,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迎来了书坛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上海也不例外。2007年,时任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周慧 带领海上书法家成功举办了海派书法晋京展,得到了书坛内外的好评,为海派书法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

  程十发先生在1992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上海中国画名家作品》序言中写道:“‘海’者大之谓也,上海拥有一片得天独厚的哺育书画家的肥土沃壤。硬要以‘海派’一词来统称上海当今的书画界,不是不可以,但至少要认识到这个‘海’是那么的辽阔、深广、奇诡、多彩。”可以说,海派书画从来就没有一个具体定义。海纳百川的艺术精神,也不是某一个绘画流派所能承载的。当前上海书画界无论是借鉴西方,亦或是回归传统,无论是求新求变,还是独树一帜,俱在“海派”二字中。

  【观展者言】

  展品回归纯粹用心静悟最美

  真正得到大家认可的好作品,依旧传统而朴实

  杨贤淼昨日第一时间参观了书法展览。在他看来,“书法国展”的专业性较强,若对书法没有一定研究,普通市民是较难欣赏的。“至少需要对书法传统和继承有所了解,能够体悟前辈和先贤书法作品的技法、韵律,欣赏书法时才能乐在其中,看出门道。”杨贤淼说。

  而对书法少有了解的张先生,却也看得津津有味,“看书法跟看画展一样,只要好看就行。”张先生所说的“好看”,指的是一些作品的“花哨”——草书作品被切分为好几个纸片;或是寥寥几个大字写在狭长宣纸上;一些宣纸被刻意“做旧”,看似敦煌残卷;甚至还有些宣纸被渲染得“色彩斑斓”。乍一看去,颇有视觉冲击。记者细细问张先生:这些“先锋艺术”看得懂吗?张先生却摇了摇头。

  “现在不少人喜欢将书法作品‘包装’,故作高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法家说,“这种风气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但实际上,真正得到大家认可的好作品,依旧传统而朴实。”上海地区获奖的两幅作品《东坡论书数则》和《书论选抄》就没有过度装饰,用笔精到,简洁大方。

  为何这么多人喜欢“包装”?“在圈内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做旧’或‘包装’的作品视觉效果更好,在同等的书写水平中能够脱颖而出。”杨贤淼说,“至少会让评委觉得作者创作更用心。”

  但过度的装饰,必将影响书写的纯粹性。其实,早在九届国展的评审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就注意到这个现象:“艺术创作需要长期的技巧法度训练和对传统精神的把握,仅靠外在形式的新颖,无异于买椟还珠。”在大部分“书法界前辈”看来,“继承传统,谨慎创新”方是书法现代探索的实质。

  可喜的是,这种“花哨”的“奇异”之风,在本届“书法国展”中表现得并不明显,大多数作者更注重对书法传统的研习和揣摩,“以‘二王’书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被评选入展的总人数,比之前多了。”杨贤淼说。

  在上海老书法家刘一闻看来,绝不能从“写字的角度”欣赏书法,“写字只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而书法是艺术创作,两者完全不同。”在他看来,书法是最难评价和讲解的,因为书法中融入了创作者个人的灵气和修养,不仅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文史知识,还需要对创作者的为人有一定了解。

  但普通参观者若要做到这点,很难。上海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唐吉慧说,在古代,书法的创作和欣赏是文人之间交往酬和的方式之一,需要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了解和互动。

  【获奖者言】

  书法呼唤传承国展带动关注

  有参观者一回家,就整理封尘多年的笔墨纸砚,重新练起字来

  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书法展览在上海举办,确实让不少上海人重新提起了对书法的兴趣。据参观者张先生说,有同去参观的朋友一回家,就整理封尘多年的笔墨纸砚,重新练起字来。

  本届 “书法国展”,也是30年来上海投稿数量、入展人数和获奖者最多的一次,而两位上海地区的获奖者都是“新上海人”。

  意外的是,两人都只是在业余时间练字,杨贤淼在沪经商,生意闲下来的时候,就在办公室写字,张丰则是金山区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每次都在上完课、改完作业,待夜深人静时练字。他们从不称自己是“书法家”,不断说自己的创作“很不成熟”。

  更让人意外的是,两人的年纪都在30岁左右,在“书法两头热、中间冷”——“老年大学书法热,中小学生书法热”的环境中,实属难得。

  上海书协主席周志高介绍,本次全国范围的获奖者中,大部分都是30岁至40岁的青年书法家。

  “上海书法后继有人!”一些上海书法界的前辈如此评价。但在获奖者张丰看来,情况并不乐观,“以我生活的金山区为例,我的圈子里有不少书法爱好者,但大多数比我年长20岁以上,同龄人很少。”张丰说,“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而书法需要在时间和精力上有较大的投入,青年人往往难以承受。”不仅如此,练习书法见效很慢,难以坚持,在张丰的朋友中,就有坚持练字十多年,因为鲜有进步而放弃书法的。他自己,也只能在工作之余每天深夜练字,这些年来几度放弃,又几度重拾,“如果不是极度热爱书法,恐怕也很难坚持下来”。

  记者采访的所有书法家都表示,书法的传承要 “从娃娃抓起”,书法教育需要进入中小学课堂。今年8月,教育部对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需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而张丰说:“校外的书法教育开展得不错。”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和多年的班主任,他观察书法教育已经多年。他很欣喜地告诉记者,他的一位“字友”在校外开了个书法培训班,已经有100多名小学员了,其中也有不少“好苗子”。

  唐吉慧曾几次在教学、展览活动中接触到“天赋好”的孩子,但“家长会让孩子选择奥数、英语等更‘实用’的兴趣爱好”。

  “近年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书法群众基础越来越好,本届‘书法国展’在上海举办,必定会让更多人关注书法教育。”张丰的话中,满是期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书网 ( 粤ICP备16035132号-1 )

GMT+8, 2024-11-23 17:40 , Processed in 0.07409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