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艺分子 发表于 2014-9-14 15:17:42

《争座位帖》考 仲威

《争座位帖》是颜真卿在唐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致定襄王郭英乂之尺牍稿本,故又名《与郭英乂书》。它与《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合称『颜鲁公三稿』。此稿信笔疾书,豪宕苍劲,历来为书家所推崇,与王羲之《兰亭序》并称『行书双璧』。影响之大为古今单刻法帖中少有。

《争座位帖》原迹宋时曾为长安安师文收藏,苏轼、米芾等人曾借观真迹。原稿用唐畿县狱状磓熟纸,秃笔起草,并有小字行间添注,行间写不下时,又在行下空白处继用小字横写,共七页。在安氏兄弟析产后原迹分存,遂至散佚,今不复在人间。而传世刻本与原迹已不尽相同。

历代《争座位帖》摹刻有:

(一)宋长安安师文刻石

安师文刻石是现今所知《争座位帖》最早的刻石。此石久佚,今无本流传。

(二)宋永兴吴中复刻石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载:『座位帖真迹在京兆安氏家,尝刻以传世。吴中复守永兴,谓安氏石未尽笔法,因再摸刻。此二本余家咸有之。』吴氏既嫌其未尽笔法,显然他是见过原迹的,重摹时必据原迹上石,不可能再以安氏本为据。从袁桷文意上推测,吴氏复刻石应优于安师文刻石,刻应在安刻之后。

(三)宋关中刻石

关中刻石,刻于何年,由何人摹刻,是否依原迹上石,还是依安氏、吴氏刻石等等,今皆不能确指。石现存陕西西安碑林,刻于宋梦英和尚书《抄高僧传序》之碑阴。此石高152厘米,宽81厘米,分二截书,上截三十二行,旁添一小行,下截三十二行,旁添三行,共1339字。以『朝廷上位,皆有等威』为分界。此石亦有人怀疑即是安氏刻石,或吴氏刻石。陕西省博物馆路远先生认为关中刻石可能是吴中复刻石,见其所着《西安碑林史》。

(四)宋北京国子监刻石

此刻俗称北京本,今亦失传。据明叶盛《箓竹堂稿》载:『西安府学颜鲁公《座位帖》得之按察使李俊,此帖与北京字行微有不同处,字亦稍剥,不若北京本之精好也。北京本初止二石,永乐十一年(1413年)民家发地,又得二石,始为完物。然予所得于洪常秀才者,亦四幅,但视此则首缺六行,尾缺八行,不知其如何也。』

(五)宋越州石氏刻石

《越州石氏刻石》,宋绍兴年间(1131 —— 1162年)新昌石邦哲辑刻而成。原石久佚,传世拓本可信者极少。仅据宋陈思《宝刻丛编》记载,《越州石氏帖》共收录历代各家名人法书二十七种,其中第十九种即为《争座位帖》。但现仅见其存目而未见传本。

(六)宋忠义堂刻石

《忠义堂帖》宋嘉定八年(1215年)留元刚辑刻,为颜真卿法书专集,刻石置于鲁公祠,越二年巩荣又续刻之,共有四十六帖,《争座位帖》为其一。原石久佚,幸有清孙承泽海云阁旧藏宋拓孤本传世(今存浙江省博物馆)、此刻石与关中刻石有明显差异,应视为《争座位帖》刻石之另系统。

(七)宋代以后诸种翻刻

宋以后《争座位帖》翻刻之风盛行,大都以关中本辗转摹刻。现罗列如下:(一)明嘉善魏学濂刻本。(二)明华亭董其昌戏鸿堂刻本。(三)明海定陈瓛玉烟堂刻本。(四)清乾隆御刻墨妙轩本。(五)清曲阜孔继涑玉虹鉴真帖刻本。(六)清吴县谢希曾契兰堂刻本。(七)清南海潘仕成海山仙馆摹古帖刻本。(八)清归安陆心源穰梨馆刻本。此外尚有米芾、薛绍彭、赵孟頫、董其昌、钱沣、何绍基等人临本刻石,日本亦有刻石数种。

关中本既是《争座位帖》现存最早之刻本,又是后世翻刻之祖本。故宋拓关中本之版本价值显得极为重要,然传世宋拓极稀。

有关此帖宋拓关中本的考据,在王壮弘《帖学举要》中已有叙述,拓本三行『右仆射』与『右』字未挖者,为北宋最旧本。若四十三行『出入王命』之『出』字丝毫未损也是宋拓。然张彦生《善本碑帖录》中云:『宋拓本三行「右仆射」,「右」字「口」部完好拓本无传。』符合『出』字未损条件的拓本现知有三: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本、锡山华铎之藏本以及上海图书馆藏本。

(一)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本

此本今不知所在。据王壮弘《帖学举要》载『为所见《争座位帖》最精之本』。

(二)上海图书馆藏本

此本经清觉罗崇恩、李国松递藏,帖尾有清何绍基手书小字长篇诗跋。经折装。帖心高31.2厘米,宽15.2厘米,共八开。细观此帖,行行皆有剪裱痕,疑此本原系剪装成小本(按:《争座位帖》帖心较高,装裱后册本过大,不便临摹,故所见旧拓多为小本装)、不知何时又 依原行款复旧成大本。四十三行『出』字不损(『出』字上虽有虫蛀硬伤,但不妨碍鉴定)、『右』字『口』部看似不损,映光细观略有涂墨。

(三)锡山华铎之藏本

此本『右』字明显涂墨(『口』部内空白过大,失真走样),四十三行『出』字不损。华铎之藏本现藏台湾,上海艺苑真赏社、上海书画出版社曾先后影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争座位帖》考 仲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