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书网编辑 发表于 2011-9-23 11:36:18

访【潮汕书家】郑南贞



【郑南贞书画访谈录】
关于:学书历程、书画同源的看法、绘画和书法的联系、理论和创作、书法的取法和临摹、怎么读书

被采访者:郑南贞
采访者:深圳李志宏
方式:面对面
时间:2011年7月2日
地点:深圳布心郑南贞书画工作室
原文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86718e0100vie7.html


【学书历程】

南贞: 我是用潮汕话说还是用普通话呢?

志宏:还是说潮汕话吧!

南贞:我学习书法应该是从1998年的暑假开始的,之前主要是一种爱好,更可以说是在写字,并没有把写字提升到艺术的层面来学习。1998年之后的暑期,我和河南一个书法家去杭州学习,一个月是四节课,一个星期是两节课,一节是创作的课程,一节是理论课,从这个时候开始学习就比较正规的了,我当时写字从碑入手,主要是从南碑《爨宝子》开始,那时候开始学字,自然是比较压迫,所以从比较奇趣的碑开始入手,这个碑是南方的,也是比较代表的作品。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河南的冯志福老师,他曾耐心地指导过我,让我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没有走弯路。现在经常在电话上向他请教。

【国画和书法的学习】

志宏: 老师,我们都知道,你不但书法写得非常好,而国画是也十分专业的,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国画的,是先会国画,还是书法呢?

南贞:从兴趣上来说,是比书法还早,但是从专业学习上来说,应该比书法还慢,我一直对国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山水画,我后来在中国美院一个教授那里学习了好几年,一开始是学习花鸟画,是属于大写意的画,这我我平时追求的画风有很大的区别,觉得花鸟画不适合自己的去探索,在2007年,就到中国美院学习山水画,从事山水画的学习,到了美院的时候,我所接受的教育是比较传统的。中国美院在地理上,艺术上都有着很大的优势,从南宋到解放以来,一直有传承性,加上这一代的经济文化是比较活跃,所以送2007年之后,就以学习中国画为主,写字比较少。

志宏: 你在美院主修国画,但是有没有对书法进行学习呢?

南贞: 在美院的学习过程中,书法一直是作为一个选修科目去学习的,主要是学习山水画,但是我本来的书法呢,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审美趋势了,比较明确了,在美院学习的过程,对书法的学习就没有那么深入了,主要是把精力放在画画上。


【对书画同源的看法】

志宏: 自古以来,都有“书画同源”的说话,根据你的实践,你是怎么看待书画同源这种说法的呢?

南贞:主要是用具上,是相同的,都是用毛笔,墨纸来完成的。但是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文化比较讲究图像思维,这种图像思维就表现在殷商的甲骨文上,刚开始有文字出现的时候,那都是以符号的形式来表现物态,比如刚开始我们的汉字——太阳就是画一个太阳,月亮就是画一个月亮,都是画图来的,书法是从形象思维,图像思维慢慢简化而来的,慢慢往抽象的方面发展,而绘画是从迹象方面去描述事态和物态,这是同源,又分割出来,所以追踪到底就是,它的同源,是在用笔,还有审美常识上。

志宏: 你现在的画,我看来是取法宋元的,清秀一派的。

南贞: 对,取法宋元,山水画比人物画要晚一些成熟,人物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比较风行了,当时绘画的起源是来自一种宣科教育,就是在寺庙里面画的,所以很多是以佛教的题材出现的,在唐末的时候,包括到了隋朝的时候,都有出现一些山水画,当然这些山水画非常稚拙,通常在图画里面是人物比山海大,经常出现整个画面比例失调的情形,树木都是装饰性,山水画还是没有成熟,那么到了五代的时候,从绘画里面风格分割出来,到北宋的时候就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也出现了很呆代表的画家,比如郭煦,李成,这是北方,南方的有董源,他虽然是北方人,但是他的画里面的题材主要是江南山水,所以这两个派的山水取向,还有在画中的透视也是有所区别的。


【绘画和书法在创作上的相联性】


志宏:绘画里面,有很多的表现手法,如果我们写书法的时候,有没有把创作书法时候的一些手法运用进去呢?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尝试呢?

南贞:两者可以互相参透,但是两者不能直白的嫁接,那就出现问题,很多所谓的书法名家,比如很多当代书法名家,写魏碑的,说是以书入画,结果他就把魏碑的线条去画梅花,如果他写书法用这种线条是非常有质量的,但是如果把这种线条放在画里面,就不符合画的原理了,这种线条就没有用了,生硬的,绘画的线条和书法的线条是有区别的,绘画的线条除了中锋侧锋之外,还要参插,有很多种表现手法的,都是为了表现这个物态,比如画兰花的,那种线条和画梅花的线条,他们的性质就不一样了,一刚一柔,所以它和书法里面的中侧锋很有区别的,书法的线条,它是提纯出来的,书法的线条要运用到绘画里面,他不是很直白地运用的,比如画梅花的中锋,他里面有时候还要表现这个物体的立体感,还要一个转型,如果很直白地嫁接就会出现很多弊端。


志宏:我们说线条很难嫁接,但是有很多艺术理论都是相通的,在章法,气息等方面,能否有所融合呢?

南贞: 这个融合道理是相通的,但是在精神上去领悟,从道理上来讲,这种疏密关系,计白当黑,是有必然的联系的,所以有些学者在研究吴昌硕的花鸟画,往往在构图上,往往以甲骨文,金文的一些造型,来完成整张画的构成。这种情况在山水画里面,特别是在北宋时期的那种山水画之中,不是很明显,如果这么简单的话,那山水画就太直白了。



志宏: 老师,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比如米芾的书法是独具一格的,他的山水画有“米山水”之称,他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创作精神上,他的山水画是否也和他的书法有着明显的相同之处呢?

南贞:米芾在北宋的时候,角色是士大夫,文人,加上喜欢标新立异,在表现书法的时候,他有独到的地方,他的米家山水,在当时和苏东坡都是宋四家,在宋以前的画家,都是画工,阎立本是唐朝的宰相,人家称他为画师,他感到耻辱,他自称为画痴,比如北宋黄庭坚等,就把“书法,一笔草草”,参透到绘画里面去,所以他们表现的,更多是一种心灵上的情感,他对物态的这种概括,也是比较抽象的,米芾传世的绘画作品,不是很多,倒是他的儿子米友仁有很多真迹流传,米芾的山水也是属于一种朦胧派,也是古代的抽象画,所以,凡是想从里面得到一种规律,就比较难了,因为那样一画就很容易简单化的。所以这和它的整个学术精神有很大的关联,书法方面,他有那种复古的情怀,他基本还是继承王羲之的那种书法风格,从王羲之手札中来,很多文章就谈到他是属于集古字的专家,我们谈到的中国人,比较注重这个人品,比如宋四家的蔡京,他的书法远远胜过蔡襄,这个很可惜。
书法的取法和临摹:

志宏: 谈到学习书法,你开始是从魏碑入手,但是你的书法作品中,有很多章草的笔法。也学过魏碑?

南贞:我没有正儿八经写过章草,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我写碑写了一年多,就转入帖的学习,我看到明代的张瑞图,他的草书中,那种方折和《爨宝子》中的方折,从某种精神意义上来讲,有点相同,写了一年张瑞图之后,也没有什么效果,过程当中,也开始接触一些小字的练习,比如张瑞图的小楷,这一年所得到的成效很低,第三年就开始转入小行书的练习,把精力放在清代赵之谦的那种信札上,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

志宏:现在你的书法,已经能够写出自己的风貌了,你现在是否还继续临帖呢?

南贞:这个是肯定的,临帖是一个人,无论货到七十岁还是八十岁,早期我得益于两个帖,这两个帖对我的影响很大,人家说我的帖都有碑的味道,这是早期在学习帖的时候无意中带出来的,学习帖和学习碑,主要是你要找到一种审美的,你的审美是柔美的还是刚健的呢?审美定下来的饿时候,人的性格都在,性格在了,你无论穿审美衣服,你还是你。我写出有章草面目书法,主要是因为自己学习了《礼器碑》,还有学习了孙过庭的《书谱》,这本我基本都能够背诵,这几年我写的书法,虽然经常有各种面目,也不是因为我的特意追求,而是因为有很多帖我都能背诵下来,比如《爨宝子》和《季荐子表》等,包括孙过庭书铺很多草法也能够背诵下来,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打出来的功夫。临帖是一辈子的事情,八成临帖,二分创作。临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吸收书法的最佳途径,那么临帖,古人还分为临和摹,两者都要结合,只临不摹也是不行的,会有很大缺陷,摹帖虽然像是一个小学生做的事情,但是,摹帖是非常关键的,它能让你比较准确表现出字的造型,还有风味,我们用眼睛看到的,和我们写出来的,这其中误差太大了。因为我也是几年过去,才发现摹帖的重要性,只抄(临)不摹,在抄的时候,明明是临《书谱》的,一写出来就是现代人流行的东西,为什么现代人的书法一看一学就上手呢?因为他那个技法简单,规律性强,某某人获奖了,追捧学习他的人就多了,其实那是因为人家写古帖,把一些东西程式化了,你一看就会,作为参展来说,没有问题,但是作为以后学习书法来说,不能只停留在这个上面。


志宏:有一个书法家说过,如果有美术的基础,那么在对书法单字和章法的把握,要比一般人高50%以上,你是如何看的?

南贞:其实书法和绘画的这个造型,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造型美,和造型准不准,关系不是很大,就是你在写出来的时候,这个字里面有没有什么信息在打动你,造型无非是要把人的法度写准,但是我们看看清代的康有为,沈根植,还有吴昌硕等,他们的字在造型是不美,但是为什么他们的字很耐看呢?现在我们看看当前写二王一路的书法作品,还不如看康有为和沈根植他们的字过瘾,他那种拙,不是故意写出来的,现在很多把这个种拙理解为把它写丑,比如人,长出来什么样就什么样,有很多人不满,就去整容,是人为的,还是很难说是美的,其实我们可以从穿着,内在修养上,多读点书,多一点精神上面的东西,慢慢地美起来,就算长得很普通,但是你出口不凡,气质就表现出来了。写字也是这样的,也不是一定要把字写得很美,但是有很多人理解错了,就是我故意要把字写得很丑,那就错了,比如看看康有为,沈根植等,他们的字写得不美,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写得不美的,而是他们要表达出一种心性,以前写字和现在不一样,只是将写字当作一种副产品,比如他们内心都这样想是文化人,就要会写字,将他们当作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交流方式,但是他们在写的时候没有多少负担,写出来,怎样,就是怎么样,没有我们现在人写得那么累。

志宏: 你还会篆刻,是先学篆刻还是先学习书法呢?

南贞: 书法和篆刻是同时进行的,篆刻的起源也是来自自己对这种东西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志宏:像学习书法,很多书法家都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对于篆刻,能说出所以然的却不是很多,你是怎么学习篆刻的?

南贞:篆刻和书法的学习是一样的,它们主要是工具不一样,还是要懂得篆书,蓉某一家入手,把这一家慢慢深入之后,再好好参透。学习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要从一家入手之后,有一家作为根基之后,慢慢追求自己所喜欢的风格,我们现在学习东西太容易啦,资料来源也很简单,所以能够做到坚持下去的不是很多,古人的学习资料是来之不易的,一个帖有时候就学习了一辈子,这是我们现代人学习东西的一个弊端。

志宏:通过和你的访谈啊,我基本能够了解的书法思想,绘画思想,你是如何处理好书画印在创作中的比例呢?

南贞:术业有专攻,前段时间主要让在学习书法上面,但是现在,主要要解决手头上的功夫,就是对毛笔的掌控能力,让毛笔能够听我的话。还有就是把字给背下来,包括章法等都给背下来,这五年来,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山水画上,这两年又放在宋元的山水画上面,今年又放在清代画的研究,现在是这样,80%的时间画画,20%的精力学习书法,多看点书。篆刻这几年基本就放弃,因为精力有限,因为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多看点书,只有看书之后,才能领悟到古人的艺术精神。师其迹是属于末流,只有师其心,才算是对艺术的追求,画画是用心去写,而不仅仅是用手。


【关于读书】

志宏:老师能否透露一下你平常读一些什么书?

南贞:以前读书主要是一种被动的,主要是以抄书为主,还有就是一些小行草,抄一些佛家,儒家的教义等,因为那时候学习赵之谦的信札,要找一些同时期的所以就找到曾国潘的文章,曾也属于晚清的,他的文章中所用到的词句,也跟赵之谦有写相同的,所以用赵之谦的书风趣写曾国潘的家书,就很好了。还有就是宗教方面的书,用小楷来攻抄,早抄写的过程中,这种信息就会有意地,无意地储存在自己的大脑里面,这就是早期的读书的形式。

这几年抄的又少,是因为精力很不够,所以看的书就比较杂,一般在画论和画史上,进行梳理。同时也多一些文房四宝的关注,所以这方面的资料也看得多。

志宏: 老师,假如让你用简短的句子,说明你学书学画,靠的是什么,能够让你感觉到一直都在进步。

南贞: “专一”,也就是道家所讲的“抱一”,不论是画画写字,不要被其他所动,认准一个帖,认真写下去,坚持下去。

志宏: 谢谢老师,通过这次访谈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我们的网友也基本能够对老师的书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再次感谢老师!

【书法作品】







【国画作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访【潮汕书家】郑南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