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5|回复: 1

[文论] 《潘天寿论画笔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6 12: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注册/发帖,力挺大学生书法学习与交流,助推高校书画协会联盟与合作!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潘天寿论画笔录》序言

《潘天寿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而且是一位学识渊博、见解精辟的美术理论家。他著述丰富,在授课、讲学、题跋以及座谈讨论中,又发表过大量有关论画的见解,对中国画的教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受到广泛的重视。潘先生的画论之可贵,在于他总结了长期的创作实践经验,吸取了民族传统的精华,结合他的人品、学养,上升为艺术理论,与一般脱离实际、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谈家迥不相同。他的画论具体地体现了他的治学精神、思想品德修养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因此,研究潘先生的画论,对于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理解民族风格特点,发扬国画的优良传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书共收集潘先生的论画资料11篇(注:本次再版增加一篇),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由叶尚青同志根据潘先生讲学和授课时的记录整理而成。虽然不是潘先生亲笔著述,但都是他一贯的主张和经验,且文字畅达,保存了潘先生的语气,读其文如亲聆其教,易学易懂,很有参考价值。其中比较重要的如《国画创新》、《答石鲁同志问》两篇,阐述了继承和创新、时代精神和传统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借古开今”,“借古”是手段,“开今”是目的;“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技法,从风格到意趣;都要创新”,但创新应以传统为基础,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画的优点,保持民族艺术特色等学术见解。

  他十分重视生活源泉和学识修养,指出清初四王不出去写生,不观察大自然,结果闭门造车,死守成法,在艺术上没有什么成就。而对石涛、八大则极为称赏,说他们既承袭传统,又以造化为师,重视写生,故能不断创格。又说扬州八怪文章题跋俱精,风格也各不相同,任伯年则欠缺这方面工夫,文章和书法都没有根柢。他赞美黄宾虹勤读书,手不离笔,乘火车也写生窗外风景,对诗词、书法、篆刻、文学等均有渊博修养,故成就也高。

  在《骨法用笔》篇中,除了论述骨法以用线为主,线在中国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各种用笔方法之外,更提出了“笔正则画正”、“心正则画正”的论断,指明人品刚正,画品亦高,人品不高,画品也低劣。他批判名利思想,说:“学问是公有的,是社会的,不是属于个人的。如果一个艺术家,有了一点成绩,就狂妄自大起来,将来一定会走歧途,注定要失败的。”这真是经得起任何时间考验的、可以作为美术工作者座右铭的金玉之言,体现了潘先生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潘先生一贯认为“诗、书、画、印四全”,是中国画的主要特色。在《诗画融和,相得益彰》和《书法学习》等篇中,他畅论诗、书、画结合的道理,指出它们同出一源,在画家的手和脑里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互相辉映,互相补充,起着珠联璧合的妙用,是传统艺术一种特有的形式,弥足珍贵。所以他鼓励画家不仅应该写诗和研究书法,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姊妹艺术的知识,如音乐、舞蹈、戏剧、电影、雕刻和民间工艺品等,它们都是相通的,对画境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此外,潘先生尤为深入详尽地讲述了国画构图的规律、方法、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优缺点,以及宾主、疏密、虚实、开合等基本法则,对于初学者是一份难得的好教材,且附有插图,便于学习。

  从这本《论画笔录》中,可以看到潘先生的艺术理论的主要特点:

  一、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他重视传统而不泥守旧法,认为凡是有出息的画家,都应与时代同呼吸,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志在创新。他说得好:“我们今天是社会主义时代,一切文艺作品必然要反映时代精神和时代思想,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没有陈,也没有新,要正确对待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的主张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言行一致,理论与实践统一,他的创作出色地运用了传统笔墨来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正如他常说的:“笔墨虽好,没有思想性,仍不是成功作品,毕竟绘画是意识形态的东西,艺术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因此,艺术性和思想性,缺一不可。然而,社会的进步无止境,技术与思想的进步同样无止境,必须‘推陈出新’,天天进步,方不做背时人,为时代所淘汰。”这种老当益壮的革新精神,鲜明坚定的信念,形成了他艺术理论的中心思想,也是他不断进步的主要因素。

  二、以振兴中华文化为己任,反对脱离传统的虚无主义倾向。他怀着对祖国艺术事业的无限忠诚,为民族争光的满腔热情,毕生致力于美术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材,辛勤不懈地为革新民族绘画而奋斗。他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发展民族绘画和振兴民族精神是有直接联系的。他指出:“中国绘画光辉灿烂的特有成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文化的结晶,民族文化的发展,亦是国家民族独立尊严繁荣昌盛的象征,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民族的传统艺术。”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是他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他在论画中无处不流露出对传统艺术洋溢的激情,为祖国悠久的文化而感到自豪,谆谆教导年轻一代,不要做“无丝毫推陈出新足以光宗耀祖的笨子孙”,更不要做“无点滴自己特点为民族增光的洋奴隶”。

  三、重视人品修养。潘先生的艺术理论,是他高尚人品的具体体现,学习他的画论,首先要学他的为人。他那种刚直不阿的态度,真诚坦率、平易近人的作风,具备了一个真正学者所应有的品德。故能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尽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他的画论把人品修养作为前提,画品的高低,视人品的高低为标准,“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他一再强调文艺是艺术家整个人格、思想、感情的表现,思想正,志向大,胸襟宽,眼光远,艺术成就一定高。反之,品格恶劣的人是不配做画家的。他平生最痛恨那些利欲熏心、尔虞我诈、投机取巧、欺世盗名的无行文人,斥为“学术界之蟊贼”。他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他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境界,提倡“画以人传”,要做一个有成就的画家,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了解这一点,才能了解潘先生画论的精髓。

  四、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潘先生是一个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人,他那种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可说是数十年如一日。他深入广泛地探究诸家之长,融会贯通,由博返约,取精用宏,千锤百炼,遂自成一家之言,在我国画坛上独树一帜。他很重视基本功的锻炼,提出不仅要打好艺术上的基础,还要打好思想上的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是解决生活源泉,同时也是提高思想水平的必要途径。一个画家学问越高,艺术境界就越高,不能局限于只画几笔就引为满足,见闻要广,知识要博,对诗词、书法、画理、画史都应有一定研究。他经常称赞黄宾虹先生读书多,知识广,故笔墨能超神入化,而自觉读书较少,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这固然是一种自谦之词,但可见他的虚心好学的特点。他年过古稀,仍每天清晨读书练字,从不间断,可谓老而弥笃。这种“学到老,做到老”的刻苦奋斗精神,是特别值得年轻人学习的。

  五、提倡艺术风格多样化。他指出:“艺术是不能求同的,这是原则性。每个艺术家有他不同的创造,这就是他的不同的成就。”又说:“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东西,各有不同的风格、形式、气魄。如果都等同起来,那不是艺术,而像机器。所以要百花齐放。只肯定自己而否定别人,不是学者态度。”他没有门户之见,从不固执一家一派。他认为,中国画历来主张“画外求画,通外求通”,扬州八怪风格各异,他们的独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国历史上名家巨匠很多,董源、巨然的山水画造诣极高,但如果后人都学他,即使学得可以乱真,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潘先生指出:“这个画家与那个画家的表现手法不同,风格特点不同,艺术才能丰富多彩……八大画得好,我们培养无数的八大,是不行的。各时期画家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应深入探讨,吸收其专长。千万不要学吴昌硕,就只有吴昌硕最好……对各家流派都要欣赏,不能偏于一面,画大写意的也能画双钩重彩,搞雄健的也搞些清逸秀丽的作品,看的东西不要太狭窄,否则,创不出新风格。”

  总之,潘先生在理论方面同他在绘画方面一样,有着高度的成就,他精通传统的画史画论,同时又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来丰富传统的理论,有不少是关系到中国画今后发展的方针、方向的根本性问题,所阐述的论点大多符合辩证法。所以,王朝闻同志说:“潘先生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哲学家,他是一个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哲学家。”我认为潘先生完全可以当之无愧!

  《潘天寿论画笔录》
发表于 2013-9-16 16: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天寿的骨法用笔和他崇尚刚直不阿的态度如出一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书网 ( 粤ICP备16035132号-1 )

GMT+8, 2024-3-28 23:06 , Processed in 0.0700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